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_刘辉、张卫芳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俗称美国鮰鱼,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适合老人、小孩食用,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人工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 近几年,通过对养殖户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将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养殖技术

1.1 养殖条件

池塘面积选择 5336~8000 m 2 , 水深要求 2 m 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配套,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每口池塘配 1 台 3 kW叶轮式增氧机。 池塘在鱼种投放前进行改造和清塘,保留底泥 20 cm 并进行翻耕曝晒,加水至水深 50 cm ,然后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 用量1800 kg/hm 2 。

清塘后第 2 d ,白天开始加水,保持水深 1 m ,少量多次加水,确保水温稳定。 放养前 3 d 用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 EM 菌)进行调水,保持池水绿色或黄绿色。

1.2 放养密度

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可以放养规格 50~100 g/ 尾的斑点叉尾鮰鱼种 , 投放密度 2.25 万尾 /hm 2 ,同时投放规格为 250~500 g/ 尾的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 , 放养密度 2.25 万尾 /hm 2 ,合计 4.5 万尾 /hm 2 。 放养两种规格的鱼种, 养殖到 7 、 8 月份可上市一批斑点叉尾鮰成鱼 。 池 塘 套 养 白 鲢 450~750 尾 /hm 2 , 鳙 鱼 1500~3000 尾 /hm 2 ,规格 100~250 g/ 尾。

1.3 饲料投喂

投喂斑点叉尾鮰全价配合饲料,一日 3 次,早上7∶30 投喂,占全天投喂料 25% ;中午 12∶00 投喂,占全天投喂量 40% ;下午 4∶30 投喂,占全天投喂量 35% 。 晴天,正常投料;阴天,晚餐减半或不投喂;雨天,停料。投饵率参照表如下,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喂八成饱原则。

1.4 日常管理

饲料投饵率参考表

斑点叉尾鮰一亩能养多少(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1)

1.4.1 加水

每 5~7 d 加水 1 次,每次加 15~20 cm, 选择晴天白天,晚上不能加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1.4.2 科学使用增氧机

晴天中午 12∶00 到下午 14∶00 开增氧机, 保持水溶氧量 5 mg/L 以上,最高不超过 20 mg/L ,晚上巡塘发现浮头,打开叶轮增氧机,一定要太阳出来之后再关增氧机。 阴天、雨天,叶轮增氧机全天开。

1.4.3 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池水质变化和鱼摄食、活动情况,发现病害要及时治疗和清除,填写生产日志,做好养殖和用药记录。

2 病害防治

2.1 预防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取措施为: 斑点叉尾鮰鱼种在投放到池塘以前必须进行消毒, 一般用食盐水3%~5% 的浓度浸泡到 5~10 min ;苗种下塘 15 d 后,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 7~9 月份每 20 d 用碘制剂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在高温季节,用大蒜加工到饲料中投喂,或拌饲投喂,每天 2 次,连喂 3~5 d ,同时加入适量食盐。 寄生虫流行季节,要用治虫药物全池泼洒预防, 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

2.2 常见病害及治疗

2.2.1 病毒性疾病

症状: 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主要是出血病,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 鳃丝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

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病毒流行季节, 可用 10% 的聚维酮碘按照 0.5~1 mL/m 3 用量全池泼洒;内服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和食盐( 4∶4∶4∶4∶3.5 ) g/kg 饲料,拌饲投喂,每天 2 次,连续 7~10 d 。

2.2.2 出血性败血症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鳍条基部充血,病情严重时腐烂,活动呆滞,食欲下降至停食。

防治:使用 20 g/m 3 生石灰全池泼洒;内服三黄散加土霉素加维生素 C ( 10∶1∶0.5 ) g/kg 饲料,拌饲投喂,每天 2 次,连续 3~5 d 。

2.2.3 肠炎病

症状: 肛门红肿外突, 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流出;解剖病鱼,肠道充血红肿,肠内无食物。

防治: 内服土霉素 1 g/kg 或者三黄散 10 g/kg~12.5 g/kg ,拌饲投喂,每天 2 次,连续 3~5 d 。

2.2.4 烂鳃病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严重时被腐蚀成略呈圆形的透明区域,俗称“开天窗”。

防治:保持水体清洁和合理的放养密度;苗种放养前用 3%~5% 的食盐水溶液浸浴 5~10 min ;用 0.35~0.4 mg/L 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日 1 次,连续 3 d ;内服添加氟苯尼考、大蒜素、三黄散等药饵,连续投喂3~5 d 。

2.2.5 水霉病

水霉病是春季常见病,病原为水霉菌,主要是运输或拉网造成鱼体受伤,从而感染水霉病。 症状:病鱼身体外长出的灰白色絮状菌丝体, 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肌肉腐烂。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鱼体免疫力,拉网、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 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预防此病;鱼种放养前用 3%~5% 的食盐水溶液或 10 mg/L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 5~10 min ;每天 100 kg 鱼用 10 g土霉素拌饵投喂,连续 5~7 d 。

2.2.6 寄生虫性烂鳃病

引发鳃病的寄生虫有鳃隐鞭虫、 斜管虫、 车轮虫、舌杯虫、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粘孢子虫、小瓜虫等,常见的多为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 以杀虫为主,杀虫后注意全池消毒,同时调节水质。

治疗:氯氰菊脂、阿维菌素、溴氰菊酯、伊维菌素、辛硫磷等等 ( 按使用说明的用量使用)。 另外,可以泼洒:硫酸铜加高锰酸钾( 5∶2 ) 0.5~1.0 g/m 3 ,硫酸铜加硫酸亚铁( 5∶2 ) 0.5~1.0 g/m 3 ,阿维菌素加硫酸亚铁,以及植物杀虫药和杀灭虫害专用 ( 比如混杀安、杀虫精、灭孢灵 ) 的药物,可交叉轮换连续施药 2~3次。

在防治药品中严禁使用敌百虫、甲苯咪唑等。 因斑点叉尾鮰没有鳞片,对杀虫药物敏感性较强,应多采用一些中草药预防与治疗, 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中草药的配伍禁忌。 斑点叉尾鮰用食盐浸浴时,应严格控制时间和用药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