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020年,紫禁城迎来了它的“600 岁”生日。为了给它过生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不仅请来“韩熙载”和“苏轼”,连凡尔赛宫也会从法国带不少宝物来贺。近年来,因为积极探索互联网和文创领域,故宫已经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这一次,故宫的“生日party”也向广大青少年发出“邀请函”。

紫禁城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个生日怎么过)(1)

2018年12月27日,鼠年将至,北京故宫博物院“吐宝鼠”吸引游客。“吐宝鼠”源于藏传佛教文化,是吉祥富足的象征。(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社)

高龄故宫“逆生长”年轻人成参观主力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的北京故宫,落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之后的600年光阴里,它经历了明清两朝的皇家悲欢,见证了中国末代皇帝的退位,也从皇家居所变为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博物院。

不过,600岁“高龄”的故宫近年来却变得越来越“年轻”了——2014年8月1日,一个“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上线,从此,故宫变了。

雍正不仅仅是比剪刀手卖了一回萌,更成为故宫文创的突破口:2014年10月,故宫推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爆红网络。“论带货,雍正真的算李佳琦(中国当红网络主播)的前辈了。”北京《工人日报》这样评论道。有上百个品牌争相和故宫推出联名产品。

除了卖文创产品,以故宫为切口的综艺、动漫、纪录片,无不火爆:《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就连故宫里的猫,都是网络上的“超级大V”,出书、出写真、出手办,人气直逼明星。

紫禁城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个生日怎么过)(2)

2018年12月27日,北京天气晴好,众多古装爱好者在故宫博物院内拍照留念。

夜间灯光秀、角楼咖啡馆……故宫屡屡引爆话题,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而年轻人在热衷于选购“故宫淘宝”口红的同时,也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对紫禁城本身的兴趣。

2020年元旦当晚,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了2019年观众大数据:40岁以下参观者占比达56%,说明“80后”“90后”和“00后”成为参观主力军。

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参观者也在总人次中占到15%。

当一天里的参观人次达到8万时,故宫就会实行限流措施。2019年暑期,7月仅1天未限流,8月仅3天未限流,表明学校和家庭带领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高。

去故宫“打卡”,俨然成为文艺青年的标配。曾几何时,在博物馆里工作是和“无聊无趣无盼头”挂钩的。而如今,在年轻人中,能在故宫里修文物、逗故宫猫,成了让人羡慕的职业。

“活力故宫”过生日 既要学术也要接地气

2020年第一天,《故宫贺岁》视频上线,成功制造了新一轮热门话题。第一集从新年重华宫茶宴引入,走进乾隆皇帝的“朋友圈”。

同日,故宫角楼咖啡推出“苹安玉桂拿铁”“爆竹焦糖拿铁”等中西结合的新饮。

这些新鲜事,揭开了紫禁城一系列“庆生活动”的序幕。

《北京日报》称,2020年不仅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为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2019年12月30日发布了一系列庆祝活动。

对于故宫的大胆创新,网络上也曾出现反对声。有观点认为,故宫是一个公共品牌,甚至代表中国文化形象,所有的商业开发都应在此定位下进行,而不是盲目迎合市场。

去年4月接替单霁翔上任的王旭东如何处理掌握这个平衡,也受到外界关注。

“初来故宫,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婉拒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在紫禁城599岁的倒数第二天,王旭东说,“我们会考虑学术型还是接地气儿,权衡再三,两者我们都不舍得放弃。”

“今天,我们提出了‘活力故宫’的概念。因为文物很脆弱,不可再生,更多的是要利用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同时,要兼顾学术性,更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王旭东说,他最关注的观众群体是青少年,“要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中华传统的种子,这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

为此,故宫在600岁生日之际向青少年发出了“邀请函”:“绿洲行动”将邀请600名贫困边远地区的小学生走进故宫;“紫禁城记忆”将邀请来自港、澳、台的600名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外,还有故宫楹联主题书法大赛。

2019年元宵节,故宫曾尝试开放夜场,并进行了灯光秀表演,但效果引起争议。《北京晚报》援引王旭东的话称,故宫今后不再设夜场开放,主要将作为学术研讨的地方对专家学者开放,同时定期举办青少年活动。

另据《北京晚报》报道,一系列即将出版的故宫书籍中,也有专门为青少年定制的《我要去故宫》。

紫禁城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个生日怎么过)(3)

12月19日,《谜宫·金榜题名》互动解谜游戏书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发布暨众筹会。

请来“韩熙载”和“苏轼”

除了特别面向青少年的活动,故宫的庆生活动还请来了“韩熙载”和“苏轼”。

《韩熙载夜宴图》上半年将在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中亮相。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尤其受到文化界关注。中国书画网发文称,这或许是“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苏轼书画特展”。

目前,两岸故宫收藏了30多幅苏东坡的书法真迹。对于这一特展,北京故宫方面近日表示有计划外借部分苏轼书画。

此外,与故宫同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的法国凡尔赛宫也携宝来贺:“中国与凡尔赛展”将以2014年在凡尔赛宫举办的“凡尔赛宫中的中国/十八世纪的艺术与外交”大型展览为基础,结合故宫藏法国宫廷及传教士、使节带去的精美文物,还原一个更丰满、更全面的十八世纪中法两国文化和艺术盛况。

尽管有不少珍品,但王旭东表示无意打造“爆款”展品。“故宫要对‘献宝’展和‘亮宝’展说不,”《北京日报》援引王旭东的话称,“我们不排斥展览‘爆款’,但我们不希望观众只享受到‘排队’。今后故宫展览都有主题,把文物的价值梳理好,哪些主要体现艺术价值、哪些体现历史价值,哪些可以综合体现等。我们希望观众透过一件小小的文物,看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撒娇卖萌之外 博物馆有更大追求

追随着北京故宫的脚步,中国各大博物馆集体出走深宫大院,线上线下圈粉圈人气。

但各大博物馆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撒娇卖萌”,而是希望将博物馆教育在中国青少年中普及开来。

在欧美国家,博物馆教育已推行多年。很多知名博物馆不仅对学生减免票价,还推出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参观路线和讲解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相比而言,中国的博物馆展品选择和陈列普遍按类别和时间排序,往往缺乏故事性和生动讲解。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博物馆把“教育”视为首要职能,对讲解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但中国缺少研究儿童博物馆教育体系的专业人才。

“目前中国青少年周末在博物馆的时间投入和产出,还不足以支持组建专职的教师团队。很多博物馆通过志愿者体系来培养和建立团队,但往往专业性不足。”教育从业者陈世欣说。

也有人指出,商业驱动可以弥补弊端。此外,如果博物馆方面有领头人足够重视、拥有强大的行动力,并愿意和各方对话、合作,就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