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王艳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浙江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1)

万家灯火的除夕夜,充盈着浙江元素的创新电视晚会节目类型“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在央视春晚唯美呈现。节目通过科技手段真正把书画、篆刻、诗词、朗诵、戏剧、音乐、舞蹈、动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中。

一轴画卷,美轮美奂,抒怀古今,惊艳了无数观众。

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结庐富春江,历时7年,绘就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如今,春晚舞台上,伴随着悠扬音乐声,卷轴徐徐打开,有水天一色,有风起云涌,有渔舟垂钓,有远树含烟……节目主体创意在于从平面到立体,“活”化了《富春山居图》,赋予了画中人生命,形成“人在画中,画随景动”的视觉奇观。

短短4分钟,让人目不暇接。节目开始,浙江歌舞剧院、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杭州歌剧舞剧院的小姐姐们着青绿色衣衫,裙袂飘飘,撑油纸伞登场,瞬间将人带回烟雨江南……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浙江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2)

“杏花春雨江南”,相信很多人对江南的深刻印象源于中学语文课堂上一首白话新诗《雨巷》。作者就是地道杭州人的民国才子戴望舒,他在江南的雨巷里彷徨着,渴望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因着他的传世诗作,江南的油纸伞更多融入到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之中,成为诗性江南的一个美学符号。

此刻,节目的画外旁白是一句戏曲道白:“春江潮水连海平”。诗句出自初唐诗人张若虚被冠以“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在春江之畔曾发出这样富有哲理意味和宇宙意识的人生感慨,跟《富春山居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浙江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3)

在节目主体部分,一共运用了五首诗词相串,其中两首唐诗,两阙宋词,一首元诗,主题皆围绕富春山水。

屏息凝神4分钟,入画出画之间,好似一梦桃花源。节目运用“创意音舞诗画”融媒体的创新形式,在唯美的表象之外,具象化地展现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比如,节目中体现出“山水审美”的文化意蕴。“诗意地栖居”,心灵和山水相通,这是中国人对山水审美意识真正自觉的表现,也是《富春山居图》所传递的重要思想。

当然,节目中也体现出浓郁的隐逸文化色彩。绿水青山水之间行走的8位“画中人”,每一个形象都生动逼真,而且与环境自然熨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渔樵耕读”的说法,他们是农耕文明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的主要生存方式,也象征着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图景。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浙江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4)

节目还处处可见编创者的用心。《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剩山图》,目前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次两岸艺术家在春晚创意节目中的携手,也表达出文化同根同源,渴望“合璧”是大家共同的美好心愿。而当节目中唐诗宋词被歌吟时,字幕是以书法形态出现,每位艺术家的名字也都以印章篆刻展示。这些书法篆刻作品则都来自于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创社宗旨的西泠印社。

节目以人文内涵、视听语言、创意呈现的巧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个既有传承,更有创新的节目,也体现出正在加快打造全国文化高地的浙江蓬勃发展的时代精神。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难忘春晚舞台一卷《富春山居图》。那是华夏儿女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是融于历史长河中饱满的文化自信与连绵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