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追究到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关系,人们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就是“祭火”的意思。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第一天为“都载”,也就是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 羊,用酒肉迎接火神,妇女们还要赶制荞馍、糌粑(zānbā)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全家人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各村寨的人们就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用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用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再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中的老人从火塘里点燃用蒿杆扎成的小火把,儿孙们再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然后再漫山遍野地游走,将火把插在田间地角。远远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壮观。最后青年男女聚在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六月二十四日是几号(每年六月二十四)(1)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就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而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的人物黑体拉巴的形象选出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再按照妮璋阿芝的形象选出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女子。傍晚来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烧红了太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年轻的男女也会在火把的映照下互诉衷肠,所以也有人将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狂欢节”和“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人们祭过火神,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其实,火把节不只彝族过,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也过火把节,表达对火的崇拜。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节日节气》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