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教育思想(论语教育智慧好学)(1)

《论语》教育智慧:“好学”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论语》感悟(一零三)

文/王营

原文: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5.28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也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感悟: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人的先天秉赋并没有多大差别,能否成才,取决于一个人是不是“好学”。康有为先生给本章加的注解是:“良材美质,随地皆有,成就与否,则视学与不学。……夫子自言,质之忠信与常人同,而好学异,所以勉后学者至矣。”

综观整部《论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孔子是千古第一学者,是“好学”的楷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做为老师,他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为一名学者,他删诗经、学周礼、韦编三绝,倾注毕业精力整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几乎读遍了当时所有的书籍,这种勤奋好学、探索不止的精神,为后世学者所不及。

尽管如此,他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总是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第三)。他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第七)。

孔子学问高深莫测,如巍巍高山,使人望而却步;如浩浩海洋,令人莫测其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第五)。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论语关于教育思想(论语教育智慧好学)(2)

孔子的勤奋好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以孔子为榜样,博览群书,不断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厚积薄发,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教师。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事实证明,凡是将来有一番作为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都具备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他们与一般学生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无旁骛,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都很融洽,在处理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常得过且过,从不斤斤计较,不会因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而分散学习精力。

二是善于利用时间,学习效率高。这些学生并非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们有时候也打打球、跑跑步;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后,晚上有时候也睡得很早,几乎不熬夜、不打疲劳战,但是他们一旦进入学习状态就能集中精力,记忆快,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

三是学习态度好。无论是预习、听课还是课下作业,这些学生从不胡乱应付,总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四是善于思考,不耻下问。这些学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绝不盲目从众,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综上所述,勤奋好学并不是苦学、死学,而是在勤奋的基础上会学、乐学,这本来就是勤奋好学的应有之义。

我们承认,人的先天秉赋有细微的差异,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优势,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可能比较适合文科和艺术类等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可能比较适合理科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运动技能超群,可以在体育类课程上多下点功夫。总之,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本人的兴趣点,引导他在这一领域勤奋好学,将来就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除非他是天生的智力低能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