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还是“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还是“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曾是语文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的错误读音,近日却传出即将“转正”的流言。虽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王者名字怎样竖着改(斜xiá变xié衰cuī改shuāi)(1)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回顾三千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可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如此“一刀切”显然过于任性草率。“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向,尤当警惕。

对于此次汉字读音“统一”,舆论场上也有些赞同之声。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还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诸如此类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由却是相当不负责任。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位”,那还分什么正误,何不干脆对“错别字”不管不问?学习本就存在门槛,丧失原则不断让步,还谈何对汉字对母语的尊重。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汉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石径“斜”读xiá不读xié的背后,是抑扬顿挫的平仄神韵;小篆“章”字由“音”和“十”两字组成,寓意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也正是从一个个方块字中,许多人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规范汉字乃至读音皆无不可,但整个修改过程,兹事体大,需要饱含敬畏之心,充分做好与历史的映照、与习俗的和谐、与大众的交流,才能无愧于凝聚在皇皇汉字中的文化之魂。否则,若干年后,汉字的读音表意、语法字形皆面目全非,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下一代?

作为仍在使用的世界最古老文字,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奇迹。守护并传承好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