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第17章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形声字,从隹,牙声。最早见于金文。《说文》认为,雅的本意是乌鸦,读作yā。如《小尔雅》:“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

后假借指正确的、规范的。如《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引申为高雅、文雅等义,读音转变为yǎ。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雅也指宏大,如雅量,指宏大的气度。亦指气度宽广,如《晋书·李寿载记》:“敏而好学,雅量豁然。”也称人善饮为“雅量”。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1)

雅正指典雅纯正。如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声音·笛》:“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又如宋代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

雅正也指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雅致指优美而不落俗套,如:闲情雅致。

雅也通伢,如东汉汉王充的《论衡·自纪》:“以圣典而示小雅。”“小雅”即小伢,是对小孩子的称呼,古作“牙”,此义读yá。

“雅”、“夏”古代互通,如《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2)

《荀子·荣辱篇》中有“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些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汉语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其音系为上古音系。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而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

元朝时期比较特别,统治者法定蒙古语为国语。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胡语。《洪武正韵》刊行,规范了汉语标准语。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音。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

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战争等因素,雅音影响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话为当时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而南京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相对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

清朝早期,南京官话仍为官方主流标准语。清雍正八年,清设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话是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而成的。

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国语。

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4)

执礼:主持礼事。

全文理解为: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主持礼事时,用的都是雅言。

何晏的《论语集解》中曰:“孔曰,雅言正言也。”这个孔是汉朝的孔安国,又讲到“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郑玄认为,读古圣先王的经典、典籍。我们读诵,一定正言其音,就是读音要读正,不能读偏。读准了音,义才全。不然的话,没有读准古代圣王的名字是非常忌讳的。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5)

朱熹解释说:诗、书和礼,都是切近于日用平常,这常常要用到的,孔子常常讲,所以这是属于常用的话,这个雅当常字讲。

现代的学者一致认为,雅言就是标准语言,孔子从事主要活动都用标准语言,说明孔子对于文明传统的尊重。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不统一,各有方言。雅言是中夏通用的语言,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是正音。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6)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孔子对此是非常尊重的,在讲述《诗经》、《尚书》或者行礼时都用雅言,便于阐发本义,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

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现改变,所以古人发明了一套文言系统,专门用于书写、记录各种事件、资料,几千年过去了,语言的变化非常大,但是用于书写的文言非常稳定,现在也能看懂几千年前的书籍。

白话文就是语言文,在古代,用白话文写作是会被人看不起的。直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白话文写作才逐渐普及,当时有人还想把中国文字拼音化,不但不可行,从文化自尊上也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7)

古代人怎么给汉字注音?

  古人给汉字注音一般采用读若、直音或反切的方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有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8)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

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意为把本读去声的“到”读成平声,就是“刀”的读音。

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9)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安史之乱后,人们很忌讳“反”字,所以反切称为“切”。

比如“毛,莫袍切”,这个的意思就是取莫得声母m,取袍的声母ao,两相组合,就读出了mao这个读音了。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起源于三国的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的《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10)

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反切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11)

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敦煌石窟曾经发现一个署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韵学写本残卷。守温和尚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可惜他用的是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在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论语原文注音哪个版本好(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12)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1867年开始的,由英国威妥玛与人合编的注音规则叫“韦氏拼音”。被广泛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1958年被废止。

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

这种注音法,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