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了《一支鲁笔彰显文化自信》的新春走基层稿件,在重要位置较大篇幅讲述了我区阴平毛笔文化产业的故事。一支鲁笔跑出了文化发展“加速度”,彰显了“出彩峄城人”的文化自信。

石楼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峄城故事多)(1)

临近春节,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的一家毛笔厂里,一派繁忙景象。走进现代化的厂房,只见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工具,经过108道工序,一支支毛笔被制作出来。

这家毛笔厂的负责人刘慎海年逾五十,他一边介绍着工厂情况,一边指挥工人将成品毛笔打包、装车。

“我们的毛笔,年产量400余万支,95%都发往海外,主要销往日韩、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春节马上到了,不光海外华人华侨写春联要用毛笔,很多外国人也趁着这个时节学习中国书法,所以毛笔的需求量比平时大很多。”老刘这样解释眼前的忙碌景象。

这家毛笔厂制作的阴平毛笔是鲁笔的典型代表。鲁笔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至今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是江北毛笔制造领域的重要流派。鲁笔将制笔与用笔巧妙结合,融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在鲁南地区,阴平刘氏鲁笔历经九代而不衰,老刘正是刘氏鲁笔第九代传人。

从眼前的忙碌聊到鲁笔的历史,老刘颇为感慨。他小时候,当地的毛笔制作还是家庭作坊式的,1967年当地建立枣庄毛笔厂,实现规模化生产,2000年毛笔厂更名为枣庄书源笔业有限公司。几十年间,刘氏鲁笔从在当地销售到出口海外,从乡村小天地登上世界大舞台。这不仅是对外贸易的成功,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这一切都是因为咱们国家的强大。”老刘感慨,“如果没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学中国书法。那样的话,我们的毛笔也不会有这样大的销量。”

如今,这家毛笔厂年产值5600万元,年缴利税600余万元,厂里还成立扶贫车间,先后安置15名贫困户就业。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鲁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老刘,在毛笔厂旁边投资建设了鲁笔博物馆。走进鲁笔博物馆,形式各异的文房四宝映入眼帘,特别是珍藏的古代毛笔制品,让人大开眼界。

每逢周末、节假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老刘相信,只要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鲁笔,鲁笔就有在世界舞台上继续“书写”的底气。

2

2月7日,光明日报四版刊发题为《36枚红手印让村民对改革更有感》的新春走基层稿件,从抓改革的视角重点报道了我区公共资源共享行动的经验做法。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抓改革、美城乡、齐共享。

石楼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峄城故事多)(2)

“村里对山林重新承包……听到大喇叭的广播,我第一个在承包合同上摁下了红手印。”2月6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前湖村村民孙善臣,谈起承包山林的事情,一脸的喜悦。这份喜悦还得从一个多月前当地开展的农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说起。

前湖村有1100多人,村子不大,有大小9座山头的集体山地。山上栽满了桃树,结的桃子品相好、口感佳、销路也不错。可这些年,9座能致富的山头,一直为6户村民“霸占”,其他村民不满已久。

前湖村村支书孙华道出了个中原委:40多年前,山上只有些松树、槐树,没啥经济价值,而如何看护好山林却让人头疼。无奈之下,村里找了6个老人划片义务看护。后来,改革的东风吹来,那6个老人的家人在山上栽起了桃树,无人问津的山头一下子变成了“聚宝盆”。可集体山地的管理使用制度,却未随之跟进,6户村民一直没跟村里签承包合同,也没向村里交过承包金。

“集体资源成了个人的‘摇钱树’,虽说有历史原因,但终归于情不合、于理不符。再者,6个人管理9个山头,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孙华说,“这些年,对9个山头的集体山地,村里也曾尝试改革使用制度,进行划片承包,以让更多人受益并增加村集体收入,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始终难以落地。”

枣庄市委常委、峄城区委书记于玉告诉记者,前湖村这种农村公共管理缺失,导致公共资源流入少数人手中,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多矛盾。鉴于此,对当地农村公共资源的管理使用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一项紧迫任务。2018年12月10日,当地下发了《峄城区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全区的公共资源共享。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湖村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对山林的重新承包事宜进行讨论。村会计孙超带着村民对9座山头重新测量、划界,并拟定了《前湖村山林果林承包合同》。“9座山头,全部通过公开抓阄的形式承包给了36户村民。”孙超介绍说,“合同期限10年,租金每年1000元,3年一交。”

记者在36份摁有红手印的承包合同上看到,合同签订于今年1月1日,合同对山林的位置、面积、用途、承包期限、承包金、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仅靠承包山地,36户村民预计每户每年能增收几千到几万元不等,村集体的“钱包”也随之鼓了起来。首次收取的108000元承包金,目前都派上了用场,一部分用来清理村里的河道,一部分用于村道的绿化和村容村貌的整治。

“虽然抓阄没抓到,但我心服口服,因为承包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而且承包金也都用到了村里的公共事务上。”一位没有承包到山地的村民说。

榴园镇副镇长张习东告诉记者,前湖村只是当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的一个缩影。牛山后、张庄等6个村通过治理,整理出荒山资源2000余亩;龙泉庄村通过清理村南水库周围的荒地,拟将村子打造成集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游示范村;北棠阴、周庄村,通过清理长期被占用的空地,建成了2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于玉说:“我们开展的公共资源共享行动,重点抓好了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文章,算好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笔账,使其真正发挥出了综合效益,从而还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的社会属性,也让基层群众对改革更有感。”

3

2月11日,春节假期过后上班第一天,枣庄日报头版刊发了《文旅融合欢乐多》的新春走基层稿件,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我区春节期间文旅融合欢乐多的祥和喜庆氛围,展现了峄城过年浓浓的文化味。

石楼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峄城故事多)(3)

飘逸灵动的舞龙表演。(记者 张孝平 摄)

石楼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峄城故事多)(4)

惊险刺激的独杆轿非遗项目。(记者 张孝平 摄)

石楼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峄城故事多)(5)

2月5日,大年初一,峄城冠世榴园风景区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卧佛寺前搭起的戏台子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

开场舞蹈《大红枣儿甜又香》,表现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与赞美;琴书《报国恩》,表达了人们对国家的无比热爱;柳琴戏《杨八郎探母》,展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精彩的表演,引来人们的阵阵掌声。

这是“峄城欢乐汇”迎新春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峄城区文旅局副局长侯娟介绍:“今年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第一年。为实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我们文旅局策划了‘峄城欢乐汇’迎新春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迎新春送春联、初一大拜年、庆新春文艺演出、青檀寺景区贺年会、元宵节猜灯谜、‘品书香·赏年俗’等八大主题活动。”

除了演出,现场还有精彩的非遗文化展示和游艺活动。飘逸灵动的舞龙技艺、惟妙惟肖的舞狮表演、惊险刺激的独杆轿非遗项目,无不令人抚掌惊叹。

据了解,为了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促旅,冠世榴园风景区还推出向初一前50名购票游客和前20名属相金猪的购票游客、正月初二至十五每天前10名购票游客和前10名属相金猪的购票游客,赠送精美非遗文创礼品的活动,以及初一全民享受门票特惠价30元/人、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二枣庄人享受门票特惠价30元/人、初一至十五全国18周岁以下青少年免票的优惠政策,同时,精心设置了灯笼隧道、灯笼墙、灯笼树等景点,为游客奉献出赏心悦目的享受。

山亭区徐庄镇居民罗贤喜每年春节都会到冠世榴园风景区游玩,他高兴地谈道:“我喜欢听戏,以前来也都能看到有文化活动,但今年的活动最丰富、最有年味。”

热热闹闹的游艺队伍在景区表演后,又来到仙坛山广场进行巡演。广场上,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自榴乡峄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