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山

实习生 王一帆

保护方言的四点意义(八成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意义重大)(1)

视觉中国供图

方言是地方文化载体之一。现如今,随着人口的迁移,很多人失去了讲方言的环境,方言保护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ww.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可以展现地方语言文化特色,80.3%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意义重大。

受访者中,00后占1.2%,90后占25.1%,80后占50.4%,70后占17.3%,60后占5.4%。

56.5%受访者认为方言可以展现地方语言文化特色

来自南京的沈帆认为,方言很有地方特色,有时可以通过一个人说的方言来判断他的老家在哪里,而且方言中一些稀奇古怪的发音听着很有意思。“有的外地同事,用方言打电话,我们都听不懂。东北的同事和家里打电话我们倒是都能听得懂,还被带出了东北口音”。

生活在天津的冯晓宁还记得,她上大学时,一个来自广州的室友用粤语朗诵古诗词,“她的发音很有古韵,听起来特别美”。

调查中,56.5%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可以展现地方语言文化特色,44.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可以保持语言的多样性。

“保护方言也是传承文化的要求,方言反映一个地方的语言特色。如果失传,也会造成文化流失。”生活在江苏常州的王丽觉得,年轻人可以适当学习和了解一些方言,但不能只用方言讲话,那样的话,交际范围会比较狭窄。

调查显示,49.3%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是同乡人之间交流所必需的,33.4%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可以维系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有一些受访者对方言持有负面的看法,比如会让人封闭和局限在小群体交流中(28.6%)、是种土气的行为(26.0%)以及不利于推广普通话(15.8%)等。

来自云南玉溪市通海县的王一(化名)现在在北京读研究生。王一认为,方言的语言环境对方言的保护很重要,人口的流动让下一代失去了学习和使用方言的环境。“很多人从农村流动到了大城市并定居,他们自己很可能是会方言的,但他们的下一代失去了使用方言的语言环境,平时也用不到方言,方言可能在这一代就会消亡”。

“我们现在在大学课程上,反复向同学强调方言的重要性,强调方言在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注意到,很多同学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读书以后,就会渐渐意识到方言对他们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是他们得到情感慰藉的重要途径,而且方言的文化、方言的群体给予他们精神文化上的很大支持。

80.3%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意义重大

调查中,80.3%的受访者对保护方言的意义予以肯定,其中38.6%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意义。

沈帆觉得保护方言很有必要,“老一辈有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和他们沟通需要方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讲方言或者听得懂不会讲,小朋友更是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太可惜了”。

在王一看来,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原来各地封闭的格局被打破了,所以大家需要采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交流,对普通话的需求就提升了。“我觉得不用特意保护方言,比如在我们老家,一个地方的人都是说方言的。我读书的时候,除了老师授课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在家和亲戚朋友交流都是用方言,所以我当时也没有特别学习,自然而然就会了,我现在和老家的人聊天也还是会用方言”。

申小龙向记者介绍,人们对某地方言的重视程度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关联在一起的。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后,就会建立本土文化自信,本地人说自己的方言会觉得很自豪。“我们在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很多学生在小学、中学只会说普通话,进入高中渐渐开始认识到方言的重要,进入大学之后,学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孩子随着成长会寻找这方面的东西,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处理好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申小龙认为,人们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确实要掌握好标准语,但是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民族语和方言就是建构这种认同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兼顾标准语和方言,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社会调查中心编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