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军队沿袭传统,后期抱团取暖对抗文官欺凌

当时的游侠少年刺青十分流行。据《宋稗类钞》卷一《符命》记载:五代后周太祖郭成少年微贱之时,和冯晖在同一里巷居住,关系亲密,“椎埋无赖,靡所不至。”后来都当了兵士。一天,有个以刺青为业的道士经过,郭威、冯晖二人就让他刺青.道士在郭成的脖子右边刺上雀,左边刺上谷粒,在冯晖肚脐处刺了几只雁。告诚他们:“你们要爱护脖子、肚脐上的刺青。以后脖子上刺的雀会衔到谷粒,肚脐中刺的雁会移到肚脐外面,这是亨通显达的征兆。”后来郭威掌握兵权,雀和谷粒渐接近,等他取代后汉、建立后周时,雀果然衔到谷粒了。冯晖肚中的雁移到外面时,他果然出镇一方。这里所说的郭祖,说起来与宋朝还是大有渊源的。他废后汉建立后周,传于其养子柴荣,柴荣死后,赵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这里的记载带有传奇色彩,除开这一点,其他还是可信的。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

左青龙纹身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载:郭成少时贫贱,脖子上刺有飞雀,世人称之为郭雀儿。这则笔记说郭威、冯晖少时椎埋无赖,靡所不至。“椎埋”者,杀人而埋之。表明他们属于所谓的“恶少年”。郭威、冯晖先在里巷任侠,后来又加人军中,他们刺青一事表明,五代时,游侠少年和兵土中刺青之习仍然比较流行。宋代理学风气对于民间的影响也远没有那么巨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礼不下庶人”,民间社会对于思想精英所提倡的东西,接受起来并不那么立竿见影,也并非心悦诚服。

《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回仪卫》条记载:阳春三月,徽宗驾幸池苑,御驾回官之时,花光满目,御香拂路,此时,京师妓女、少年狎客类人物就公然在通衢广陌上亮相围看御容。还有“恶少年”招摇过市: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腿马”。用短缰促马头,刺地而行,谓之“鞅缰”。呵喝驰骤,竞逞骏逸。这里也把“文身"者称为“恶少年”,看来,宋时“恶少年”的习气之一也是刺青,《水浒传》 的描写是相当准确的。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2)

腿部纹身

南宋庄绰《鸡肋编>卷下“铜脸铁脸”的记载也能显出宋时纹身之风:宋室南渡之后,韩世忠、刘镑等中兴名将率军在外作战,只有张俊一支军队驻扎在杭州。张俊选择那些年轻力壮、身材高大的兵士,从臀部到脚部都刺上图案,称之为"花腿”。这条记载补充说,"花腿” 这一习俗,“京师旧日浮浪辈以此为夸”, 剌花之习,向来是汴梁城内“浮浪辈"用以夸耀于人的一种习气。张俊这样作,目的就是有意效仿旧日东京浮浪子弟,夸耀军队的气派;同时,用“花腿"做记号,可以防止这些士兵跑到别的军队里。因为刺花很痛苦,费用又大,人们都怨恨他的这种做法。绍兴四年夏天,韩世忠率军自镇江到杭州朝见,所率军队戴着铜面具。民间中传出这样的戏语:“韩太尉的军队铜脸, 张太尉的军队铁脸。”铁脸是当时骂人的话,不要脸的人被称为“铁脸”,为什么说他们是"铁脸”呢,原因之一是刺花本为 “浮浪辈”的行为,而“浮浪辈”在民间的口碑并不好。

宋代军人普遍刺字。盖宋太祖有鉴于唐五代藩镇割据,军人跋扈之祸。遂将市井中无赖流氓犯人皆黥面或手,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遂建立了中国的职业募兵制度,汉代以来的传统的寓兵于农之制遂废。朱弁《曲洧旧闻》云:“艺祖(即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宋代刺字据古书零星记载,大概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宋代军人刺字后,宋朝皇权和文人主导的政治得到稳定。军人割据现象从此消失。但军人黥面,形同罪人,没有尊严和荣誉感,社会歧视当兵的,称呼军人是“赤佬”。“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嫁丁”的话也是从宋代开始流传的。打仗的时候,都是文人领导武将,文官面对一堆黥面武将,文武不和也是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后来对西夏作战,训练的义勇,刺面改为刺手。军队黥面,不仅一般士卒刺字,武将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从基层士兵升到将军的,如北宋名将后来当到军队最高首长枢密使的狄青就是典型。

北宋仁宗年间的大将狄青,号称“面涅将军”,狄青不是将门出身,完全是从兵卒干起,后来对西夏作战有勇有谋,遂不断迁升。仁宗朝他挂帅南征,大破广西侬智高叛乱,成为一代名将。但他凯旋归来时面上黥字还在,升任枢密使,民间呼之为“赤枢”。皇帝和臣僚都劝他磨去刺字,他却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以疤明志,激励军队士气。狄青这种志气让文人很不痛快,他后来也被文臣陷害抑郁而死。但是民间就粉丝效应来了,大家都十分崇拜狄青。特别是那种和狄青同等遭遇的习武人士,各种江湖豪客都给自己刺青,这个时候刺青文化就开始发展起来。

(二) 纹身表示勇武忠贞,有血性和决心

宋代军人刺字成为传统,文臣压抑武将,不少武将变得愚昧无知,将刺字作为效忠的方式。《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乙卯,马步军都头、保州刺史呼延赞出为冀州兵马总管。赞,太原人,鸷悍轻率,自言受国恩,誓不与契丹同生,文其体为“赤心杀契丹”字,至于妻子、仆使、同爨皆然。鞍鞯器用什物,亦刺绣刻朱墨为之。后复与诸子别刺文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又作降魔杵、破阵刀,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骓马,绛抹额。北征时,上恶其诡异惑衆,欲斩之,得免。至是,言于上曰:“臣服饰诡异,所至,观者必衆壅遏,愿敕州县遣卒遮迎清道。”上笑而不许。赞至屯,或言其无统御才,改辽州刺史,既又以不能治民,复召入为都军头,领扶州刺史。

呼延赞可谓宋代愚昧武将的典范。刺字本是侮辱性的行为,时间久了反成为一种取得自尊的方式。宋代军人由于刺字成为职业象征符号,又因此符号形成一种军队文化传统。军人渐渐多以刺字为标志。额头刺番号,手背刺姓名。南渡后,宋高宗需要武将,故军人地位有一定提高,刺字成为效忠的方式。大概受到呼延赞刺字影响,据《宋史·岳飞传》记载飞背所刺乃“尽忠报国”四字就证明了他的忠贞不二。因为是宋高宗奖励岳飞征战的旌旗“精忠岳飞”四字。后来讹传“尽忠”为“精忠”。南宋笔记小说《夷坚志》提到:“忠翊郎王超者,太原人,壮勇有力,善骑射,面刺双旗”。沦陷区的河南和西北抗金义军,在脸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为“八字军”。高宗欲讲和金兵,绍兴七年都督府下令“有面刺大字即烧炙之人,不许入皇城门”。而意向相反的有仁宗时期的反政府军,他们脸上刺的是“义军破赵得胜”,表达了推翻赵宋的决心。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3)

岳母刻字——精忠报国

(三)一种部落图腾信仰

刺青就是纹身,在原始社会,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刺青,世界各民族都没有例外。

如当时的少数民族游牧民族信仰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以动物和自然万物为图腾,断发纹身十分普遍。比如景教教徒纹身是太阳;突厥匈奴等游牧民族崇拜狼,不少人纹身狼头以示血统高贵地位特殊。还有纹身月亮、老虎、熊、狐狸、曼陀罗等的,不一而足。宋朝边境有不少少数民族蕃落蛮部,比如苗族、、摆夷人、俚人、僚人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信仰,有纹身孔雀的,还有纹身蚩尤大神的,还有九头蛇的,反正各部族都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和宋代汉民交往的过程中也双方相互影响模仿。使得纹身文化更加完善,臻于完美。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4)

图腾纹身

(四)宋代刑罚刺配黥面相当普遍

在脸上刺字,原本是一种刑罚,叫黥或者是墨,目的是对人犯进行身份歧视和心理摧残。这种刑罚在西汉就被文帝废除,此后,它成为了一种私刑,主要用于逃亡的奴隶。北宋却恢复制定了刺配法,但凡被判处流刑的,脸上就会刻有“刺配某州牢城”字样,比如宋江和林冲。

北宋时期有一位官人名叫陆东,是苏州通判,有一段时间代理知州。当时有一桩案子,陆东审理之后判主犯流配某州牢城,陆东就让人在罪犯的脸上刺出“特刺配某州牢城”。字刺完了,幕僚中有人认为不太妥当,对陆东说:“这里用一个‘特’字,只怕不合适。”陆东不明白,“通常情况下,某个人罪名并不严重,但根据朝廷的旨意,必须判他这样的罪名,才会用这个‘特’字。眼前这个罪犯合该刺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就算要用一个‘特’字,咱们州府一级也没有资格决定。”陆东一听吃惊不小,知错就改,马上让差人想办法把罪犯脸上的“特刺”二字去掉,改刺成“准条”二字。这件事传出去,在当时成为一个笑话。后来有人向朝廷推荐陆东,参知政事石中立一向诙谐幽默,说:“我知道这个人,不就是那个曾经代理苏州知府、在罪犯脸上打草稿的陆东吗?”

宋代称得上一个纹身的朝代——刑法中恢复了黥刺,有“刺配”之刑;军队中承袭五代时的做法,在士兵脸上或者其它部位黥刺;此外,市井街巷中的纹身现象比晚唐时代更为普遍,也出现许多专业的纹身艺人。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5)

宋代纹身师技术高超

宋代刑罚有笞、杖、徒、流、绞、斩等。通常,县一级官府可以施行笞杖,知州以上可以施行徒、流,刺配时在面上刺“配某州牢城”,各州有牢城劳专门收押这类罪犯。也有强盗被刺配充军,会在额头刺上“免斩”二字,脸上刺双旗。归入大军的一般是把名字刺在手上,归入禁军、厢军的一般在额头上刺六点。

杨景宗是章惠皇太后的堂弟,年青时候不务正业,客居京师的时候犯了罪,被判服苦役,而且黥面。据宋代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是“黥黑其面,至无见肤”。乌漆墨黑的黥面都看不清脸了。

当时杨景宗的堂姐被选入宫中,做了真宗皇上的美人。有一次宋真宗幸临玉清昭应宫,回来的时候,六宫后妃们各自乘坐着金车从皇宫里出来,在大路上迎候皇上。巧的是杨景宗此时正在路边做苦役,和堂姐的金车中间只隔着一条御沟。堂姐坐在车里,看着沟那边的一个身影十分眼熟,只是脸上刺得一团漆黑,就派人过去问刺面人的身世。杨景宗早就听说自己的堂姐在皇帝身边,现在突然有宫里的差人来问自己的身世,也顾不上许多,敞开嗓子大叫堂姐的小名。堂姐在那边一听就哭了:“难怪看着他面熟,果然是我的弟弟!”回宫之后她对宋真宗说起杨景宗,宋真宗赦免了杨景宗的罪过,让他做了右班殿直。以后宋仁宗继位,把杨景宗的堂姐尊为章惠太后,杨景宗更是一路高升。做了官,那一脸的刺青就必须除掉,不知道杨景宗用了什么特效药,他的脸变得肥皙如玉,没有留下半点痕迹。可见在去除刺青方面,宋朝人有独到的方法。官升脾气长,据说杨景宗做官时性情十分蛮横,喜欢用木棒打人,人们在背后叫他“杨骨槌”,显然不是什么好鸟。或者他自己服苦役时遭受过难言的屈辱,一直在寻求心理的补偿。

杨景宗脸上的刺青面积很大,没有剩下一块本色的皮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给犯人黥面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明确规定刺在哪里,刺多少。大概杨景宗犯罪时惹恼了刺青的差人,或者大家欺负他是外乡人,在他的脸上练习针功,才弄得他面目全非。

(五)宋代刺青技术高超,市民喜欢纹身艺术,符合大众审美

刺青的风气从军伍蔓延到市井间。喜欢刺青的或者是血性男儿,比如史进;或者是英俊少年,比如燕青。施耐庵写的小说中燕青身上的刺青赢来了名妓李师师的青睐。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6)

宋代纹身现象普遍

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审美态度,而审美对象,是人体。但文身是被士大夫唾弃的,皇家宗室的刺青更被朝廷明令禁止。毕竟,文身并不符合儒家的礼教传统。但是即便与传统礼教不符,热衷于刺青的人仍旧不绝如缕,宋代的武将呼延赞更是把刺青这一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自己身上到处纹"赤心杀贼",甚至要求他的妻子、儿子、仆人都在身上纹了这几个字。他的几个儿子耳朵后面另外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他的妻子说妇女在脸上刺字有不守妇道的意思,呼延赞这才允许她把字刺在胳膊上。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7)

纹身——精忠报国

文身在儒家士大夫眼里是野蛮人的习俗,为先进文化和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只是到了宋,这种习俗才死灰复燃,宋代的刺青文化反应了一部分人对于人体的审美。宋代重视文学艺术,在当时,山水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刺青就成为宋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形式之一。纹身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甚至是英雄好汉的标准。《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就是代表之一,虽然这只是小说人物,但是文身一事在宋代可谓史不绝书。甚至还出现了专有名词,比如刺青又叫刺绣,文身又叫锦体,文身师叫针笔匠等等。更为夸张的还有“花腿”,即从臀部开始,双腿刺青直到足部,“花腿”的爱好者也多半是纨绔子弟和衙内的奴仆。还有人在身上刺白居易诗和画的,比如号称“白舍人行诗图”的葛清。此外,由于当时的宋代海贸发达繁盛,许多外国人还慕名而来,到宋朝街头有名的纹身店给自己纹身,选取宋人常用的图案以便自己看起来像宋人,回到家乡还可以夸耀一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许多宋代周边的部落番部从此开始了纹身,显示与天朝的同步,表达自己的向往和敬意,形成了自己部落独特的文化。

金庸的小说多少有一些历史根据:“乔峰胸口从小就有狼头纹身。北宋年间人身刺花甚是寻常,甚至有全身自颈至脚遍体刺花的。丐帮众兄弟中,身上刺花的十有八九,是以乔峰从无半点疑心。”这段描述,倒是合乎宋朝历史。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8)

“浪子”燕青的花绣纹身

金庸所说的“刺花”,宋人一般称“刺青”“雕青”“花绣”等,我们今天则叫“纹身”。从唐朝至宋朝,正是刺青非常流行的时期,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中就有好几位是纹了身的:“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刺着一身青龙”;“短命二郎”阮小五,胸前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病关索”杨雄,“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刺青最漂亮的梁山好汉,当然非“浪子”燕青莫属,“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他在泰山打擂台,露出那一身花绣,台下看官忍不住全都看呆了。《水浒传》称燕青的一身文绣,“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连京师青楼头牌李师师,也听说燕青一身刺青之美。当燕青上门拜访时,李师师便提出请求,要看看“哥哥”的文绣。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9)

宋代九纹龙史进

(六)宋代少年郎“青春期叛逆的标志”,表示与众不同

北宋末年,每年的三、四月间,春暖花开,都城汴京的街头最热闹。贵家的士女们出来游玩,乘坐着一顶顶插花的小轿,为了欣赏街景,也为了招人眼目,都不把帘帷放下来,大胆从街上逍遥而过。

这种时候,城中的妓女们自然不肯落后,全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身披轻薄的凉衫骑在马上,盖头撩起来,招摇过市,惹来许多轻狂的少年追随。这其中就有一些纹身的少年,身穿轻衫,头戴小帽,故意勒紧坐下马的缰线,从街上呼啸奔驰,显示各人的俊逸、勇气和力量,人们都叫他们是“花腿马”。

喜欢刺青的,未必尽是“恶少年”,而是一时之社会风尚。宋人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传世宋画《眼药酸图页》中,右边的杂剧演员,手臂上便有刺青,图案似是鱼龙之类。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0)

纹身——鱼和鹰

刺青也是许多宋朝男儿的“青春期标志”,恰如一首宋诗所写:“少年宕子爱雕青,文彩肌肤相映明。闹里只图遮俗眼,强将赤体以为荣。”北宋末官员李质,由于“少不检,文其身”,被宋徽宗戏称为“锦体谪仙”;南宋举子李钫孙,少年时在大腿纹了一个“摩睺罗”(宋朝人的“芭比娃娃”)图案。

我国自古以来纹身始终是有特殊意义的,纹身之人自身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尤其是表明自己已经自绝于传统了。古代正统的儒家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按照儒家来说纹身首先就犯了人生第一大错,即不孝。古时福建广东一带的渔民有说法,纹身下水可以吓唬鲨鱼,因而人人纹身,直到清代也一直被政府视为贱民。

要说纹身者的气势,确实还是不错的,因为不受礼法的拘束,各种事情上常常压人一头。《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吴王夫差为了称霸讨伐齐国,经过鲁国的时候向鲁公勒索财物,夫差原话就是:“我纹身,不足责礼”。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纹身所以不能讲道理。

(七)纹身协会刺青社团的加持

由于刺青成了社会时尚,至迟在南宋时,大都市中便出现了“纹身协会”,用宋人的话来说,叫作“锦体社”。《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宋人笔记收录的南宋社团名单,都有“锦体社”。

“锦体社”中有“针笔匠”,即纹身师;“锦体社”还会组织纹身展示大赛,叫作“赛锦体”,优胜者可以获得奖金。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1)

追求个性唬人的纹身图案

在宋代,刺青却发展成为跟今天的纹身没什么两样的时尚,其流行特点也与今人极为相似:刺青的群体都是以江湖人、文艺圈、少年人为主;刺青的图案,都极具个性化。

“为了表示英雄好汉,在身上刺花纹,叫做锦体,是宋时盛行的风俗。” 当时人们把刺青称为“刺绣迎神”,喜好纹身的人还聚合起来,组成“锦体社”,也有专门刺青的手艺人,“设肆为此,一曰‘针笔匠’”,说明当时有了专门的刺青店,那时的针笔匠相当于今日的刺青师。

“锦体”一词让我们想到的是大面积的、遍布全身的刺青,如果单单只是手腕上刺的一朵牡丹花,或者肩头上刺一只虎头,似乎都还称不上是锦体。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2)

华丽的锦体刺青

《梦梁录》中几次出现“锦体”一词,如 “锦体浪子”、“风流锦体”等,指的就是浑身刺青的艺人。而“锦体社”的出现说明,当时刺青者的数量很大,刺青者已经不单单是街头的浮浪后生。

(八)地痞流氓恶霸黑帮为了夸耀浮浪和气势

在中国古代,文身子弟一般都是恶少年,这是共识。譬如刺青的子弟,喜欢上街骑着马追婊子,还有的恶少一人一条蛇,往酒家扔,拿着羊胛骨打人玩。唐朝大宁坊一霸张干,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膊刺“死不畏阎罗王。”京兆尹薛元赏潜伏三千士兵,等这群刺青的出现后进行突击,全部打死,暴尸街头。唐朝之后,朝廷禁令不严,刺青的更猛了,闹事的不刺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道上混的。 “率髡而肤札”。唐朝的混混,全都文着身,剃个光头。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3)

有气势的孙悟空纹身图案

明朝末年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篇《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故事讲的是,宋代东京汴梁城里有一个大财主,名叫张俊卿,有一年去东岳泰山替父亲还愿。在山上小憩的时候,他梦见一个和尚和东岳神道审案,“只见几个力士,押着一大汉,约长八尺,露出满身花绣”。原来这个大汉想做三年的天子,东岳神道却只答应他做诸侯,大汉无奈,只能答应。

张俊卿从泰山回来不久,遇到一个落魄的汉子,名叫郑信,相貌和梦中的大汉完全一样。张俊卿就把郑信留在府中,帮助自己料理生意。有一次张俊卿外出喝酒,碰到一个外号叫“夏扯驴”的无赖,被他讹去二十两银子。夏扯驴带着张俊卿立下的字据,找到郑信领银子,郑信不肯给,两个人来到张俊卿的面前,要比试一下。郑信脱下衣服,“满体雕青,左臂上三仙仗剑,右臂上五鬼擒龙。胸前一搭御屏风,脊背上巴山龙出水。”夏扯驴也不含糊,脱光上衣,众人只见“那厮身上刺着的是木拐梯子,黄胖儿‘忍’字。”两个人就在花园里打了起来,要赌个输赢。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郑信的上半身满是刺青,“三仙仗剑”、“五鬼擒龙”、“巴山龙出水”、“御屏风”等应该都是当时流行的刺青图案。

显然,在宋朝时,龙已经成为刺青者喜欢的对象。而且从这些名目上看,当时的刺青图案已经很复杂,比起今天并不逊色多少。“巴山龙出水”,应该是以龙为主,配以山水背景。而“五鬼擒龙”说明当时刺青者很喜欢狞恶、怪诞的形象,这一点与现代刺青者类似,把鬼与龙放到一起,显示在当时龙的地位还没有后来那样尊贵。比较难懂的是夏扯驴身上的刺青,从“木拐梯子”这个名字上看,似乎是一种装饰性的几何图案,曲折连环,类似于某些部落文身。“黄胖儿”是宋朝常见的一种土制玩偶,“黄胖儿忍字”到底是说夏扯驴身上刺着黄胖儿和“忍”字,还是指他刺的“忍”字字体粗肥,不得而知,估计这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刺青图案。

两个满身花绣的人打到一起,郑信一拳打在夏扯驴的太阳穴上,竟然要了他的性命,以后的故事简略不提,结果自然很是圆满。

(九)社会对纹身刺青容忍度较高,民间习以为常

《挥麈后录》记载:宋徽宗贴身内侍李质,年少时浮浪无行,身上有大片的刺青,刺工精美,宋徽宗因此赐给李质一个名号,称作“锦体谪仙”。李质是官宦人家出身,曾祖父名叫李昌龄,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时代做过淮南转运使、户部员外郎等职,李质自己也在宫中做事,是睿思殿的应制,靠着自己的诗文吃饭。一名内侍都可以身带刺青,显然当时正统的观念并不排斥刺青。李质算得上官僚子弟,其长辈能容忍他刺青,说明宋朝人对刺青的看法比较宽容,这一点恐怕我们今天的许多人也难以比拟。

宋代马纯的《陶朱新录》记载,王恩的夫人为他新买了一个小妾,容貌十分美丽。合卺之日,王恩来到小妾的房中,脱下自己的衣服。小妾在一旁看着王恩,突然面露惊恐之色,指着王恩的大腿问:“那是什么!”原来王恩的大腿上有一块刺青。王恩看到小妾对刺青如此诧异,忽然有所醒悟,穿上衣服回到夫人那里去,对夫人说:“你买的这个女子到底是什么人?她看到我腿上的刺青竟然如此惊异,一定是个良家女子。”

夫人就去问那小妾。王恩的疑惑果然没错,原来小妾的母亲是一位县主,大宋皇家的后代,丈夫死后家中渐渐贫苦,沦落到货卖女儿的境地。

王恩派人去把那位县主请来,问明白她们的底细,不忍再收纳小女为自己做妾,就把属下的年轻而且没有结婚的僚属全部叫来,让县主母女挑选一个中意的,命他娶了那位小女,并且奉养县主,王恩还拿出一份丰厚的妆奁相送。

《宋史·王恩列传》中记载,这位王恩是开封人,字泽之,生得人高马大,体格壮硕,能挽强弓,因为射术精良而被选入羽林军中。

当年宋神宗检阅卫士的时候,一眼看中了他,提拔他做了河州巡检。羌人进攻兰州,王恩不畏强敌,轻伤不下火线。所以到了宋哲宗、宋徽宗时也一直受到重用,曾任马军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和武信军节度使等重要职位。王恩是军人出身,纹身也就不出奇了,大腿的纹身恐怖狰狞也就不出意外了。

这则故事中还隐含着另外的信息:在北宋年间纹身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现象,街巷中的勇健少年多有纹身,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应该有许多机会看到这一类东西。正因为如此,小妾对王恩腿上图案的惊诧就显得非常突兀,说明她不谙世事,远离俗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王恩也因此断定她是居于深闺的良家女子。

(十)宋代不少叛逆女子也有纹身

随着社会对纹身刺青的宽容对待,男子纹身的美丽也对女子有很大影响,虽然深闺黄花不能大面积破相纹身,但是胳膊等细小隐秘部位纹身还是比较常见的。象征着女子对某种喜欢在意的事物或者有情郎的海誓山盟。另外青楼勾栏等三教九流混杂的地方,妓女也有勇敢的在身上刺青纹身的,以便招揽生意或者吸引恩客注意。但是一般比较少,毕竟纹身很疼的。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4)

女子胳膊纹身

宋新社访谈节目(宋人为什么喜欢纹身)(15)

女子脚裸上的纹身

(十一)宋新社追评:

宋代的刺青源于刑罚黥面,在继承唐五代的风俗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创新,花样繁多,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也成为了文武对立下武将自觉不自觉的组团纹身维护军队荣誉和集体尊严的手段,也折射出宋代武将地位卑微形同囚徒,就像文人说的贼配军一样,刺青代表了一个宋代暴力符号,是勇武血性忠贞的象征。

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刺青更加平民化普遍化,虽然程朱理学对此痛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是民间对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也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毕竟在士大夫眼里,百姓愚民不知好歹,沐浴教化却顽固不化。也有青春期少年以纹身表示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重重阻挠,追求自己的自由,获取人格的独立和呼吸不受礼教压迫的新鲜空气。

随着宋代的没落元代的兴起,刺青渐渐的被人看作是贱民的象征,是蛮夷落后的象征,不符合儒家传统道德,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没有了宋代初期那样宽容的社会氛围。个性化的纹身不被社会容忍,大部分社会团体也不会接受满身刺青的人。宋代高超的刺青技术也就慢慢失传不见,纹身业也就慢慢衰落了。宋代纹身昙花一现,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看完文章,你会纹身么? 单选

0人 0%

会,什么都要尝试一下

0人 0%

不会,现在当兵入伍都不要指甲盖大以上的纹身

0人 0%

会,可以纹身小点的图案,怕疼

0人 0%

不会,现在的社会主流认为有纹身不是好人

0人 0%

无所谓

宋新社,一个专门写宋代历史旧闻的报社。热爱宋史的90后公子权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以一隅房屋作报社(租的,可贵了),为您解读宋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历史人物的行为作出注脚,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是作者个人观点,谢谢大家的阅读。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原创首发#欢迎转载!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