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古装剧或者描写古代生活小说的时候,最感头疼的大概就是古代的官职到底是个啥意思了?某人因功封为征西大将军,为甚是征西大将军而不是征北大将军,征西和征北到底有啥不同?又或者某人被任命为上卿,上卿是个啥物件,能吃吗? 唐宋以后的官职,其实大家大概都能理解。例如户部尚书,大家都知道是管钱的,兵部尚书则是管军事的。然而在之前的官职,大家就闹不清楚了。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公九卿”,三公是啥,九卿又是啥?
所谓的三公九卿,三公是指司马、司空、司徒三个官职,而九卿则说的是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这九个职衔。那么这些职衔都是干啥的呢?如果要把这些官职要全部讨论完,一篇文章估计是不够的,咱们今天先专一讨论“司徒”这个官职,其他的官职我们找机会再续上。
为什么要先讨论“司徒”?因为这个官职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个官职的了解,其实我们就可以掌握一些古代官职的规律。司徒这个官职,最早不是叫司徒,而是叫“司土”,意为管辖土地相关的事务。在周朝的时候,司徒不仅掌管土地民力,还负责安排皇室祭祀礼仪等事务。依照现在的标准,司徒这个官职可能相当于民政部长,财政部长的总和,可能还包括外交部、工信部以及央行的一部分职能,可见其职权之重。
也是因为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汉朝初期,皇帝直接将丞相的官职改称“大司徒”。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被人们并称为“三公”。后来人们常常用“四世三公”来比喻某些名门望族,说明他们世代官居高位。例如三国时期的袁绍,其高祖父袁安担任过司徒,曾祖父袁做过司空,祖父袁汤则是太尉,父亲袁逢是汉献帝时期的司空,甚至其叔父袁隗都是汉献帝时期司徒,可见袁绍家世背景之深。
然而这个官职制度在南北朝时期是个分水岭。因为从南北朝开始,这些所谓的司徒、司空或者太尉,都变成了加封的虚衔,只是表示一种象征而没有过去相应的行政实权。例如李世民以及长孙无忌就分别担任为司徒这个官职,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尊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职权。
官职的变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前期只需要一个部门来掌管的事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管理部门也分得越来越细致。司徒这个官职从实权变成尊衔,其实也是说明了这种趋势。以前一个司徒就可以掌管所有土地以及礼仪的事务,后期则分割成为了户部、工部以及礼部。
而从元朝开始,司徒这个官职就基本没有被授予。即使是授予,也是给了一些宗教领袖。因为依照佛教的说法,司徒还有一层“大成就”的意思。由此,元朝将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第一代法王绛曲坚赞册封为“大司徒”,明朝则将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的仁波切册封为“广定大司徒”。而从清朝开始,就没有册封司徒的记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