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诗歌的国度,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认同的。诗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些句子甚至成了口头用语。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能随口吟出几句诗来。当然,这仅限于传统的诗词,现在的诗嘛,那不是一般人能读的。

现在有些诗,明明看起来就是口语分行,不像诗,但却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好评如潮,甚至斩获大奖。而有些诗,云里雾里,一堆不相关的词汇,分分行,就成了好诗。即使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知道诗人要表达什么。但这样的诗,也被人说是好诗,也能获奖。

所以,读现在的诗,显然是需要“技能”的。而且这种技能,摸不着看不见。你觉得不好,人家却说很好,你觉得好,人家却嗤之以鼻。那这个“技能”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有必要探讨探讨。

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举例子,这里仅仅是举例子啊,没有别的意思。2007年7月下半月刊,《诗刊》“诗人档案”栏目,推出了“著名诗人”邰筐的19首作品。其中有一首《洒水车啊,洒水车》,如下所示。

学诗时要注意什么(读现在的诗需要什么)(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首诗读起来有些喜剧感,“洒水车洒水时叫洒水车,洒水车不洒水时还叫洒水车”,有点像绕口令。这是诗吗?好吧,你说是就是,这不是诗吗?人家可是在“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出来的。

学诗时要注意什么(读现在的诗需要什么)(2)

邰筐(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7年是不是有些远了?那我们来看一首近的。2022年《十月》第四期,发表了杨庆祥“水象时代来临之前”组诗12首。其中的《水象时代来临之前》如下所示,我们不妨来读读,多读几遍,看看能不能明白诗人要表达什么。

学诗时要注意什么(读现在的诗需要什么)(3)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首诗和《洒水车啊,洒水车》完全相反,让人不明白诗人要表达什么。“水象时代”是什么?万能的网络也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样的诗出自博导、教授之手,而且发表在《十月》上,那肯定是好诗无疑。

这截然相反的两首诗,竟然都是好诗,这是不是把人搞糊涂了,什么样的诗叫好诗呢?按理说,如《洒水车啊,洒水车》是好诗,那《水象时代来临之前》就不能算好诗,反之亦然。但现实是,这两首诗都是好诗。

那么,读现在的诗的技能到底在哪里?从诗本身上显然是难以找到答案的,我们必须在诗外去找寻蛛丝马迹。《洒水下啊,洒水车》的作者邰筐,《诗刊》2006年第22届“青春诗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驻校诗人。

《水象时代来临之前》作者杨庆祥,2015年《诗刊》第31届“青春诗会”会员,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邰筐和杨庆祥有什么共同点吗?如果非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参加了《诗刊》青春诗会,都是“著名诗人”

学诗时要注意什么(读现在的诗需要什么)(4)

杨庆祥(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读现在的诗的技能就出来了,那就是不看诗,只看作者。只要作者是“著名诗人”,无论他们写什么,怎么写,都是好诗。对于这样的诗,你只管夸就是,夸得越猛,就说明你越懂诗

如果你非要去说这些诗是“烂诗”,那一定会被嘲笑为“愚众”、“门外汉”,没有“灵性”。为什么现在的诗歌评论,都是一律的夸赞?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一“技能”。每位“著名诗人”的大作问世,一定会迎来好评如潮,恨不得是划时代的巨著

但是,这一阵子风头过了呢,就再也没有人提及了。因为他们又去夸赞别的“著名诗人”的作品去了,那又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诗坛天天都在“划时代”,但没有一首诗能够被大众传颂。他们其实没有“划时代”,而是在“划地盘”,看看谁在诗坛的地盘大

读现在的诗的技能就这么简单,吹捧就是?那谁不会啊?确实,夸人家几句,那是谁都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去做。有些人夸起“著名诗人”来,那可谓是绞尽脑汁,把古代的诗人都搬出来了。杨庆祥在文章《在自然和肉身之间——关于李少君的诗歌》里,不就说《诗刊》主编李少君的诗,比王维更有“生命冲动”吗?

学诗时要注意什么(读现在的诗需要什么)(5)

李少君(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读现在的诗,不需要“悟性”,不需要“灵性”,只看作者是谁就行了。如果是“著名诗人”,那就一通猛夸,保准没错。当然,就夸人来说,有的人会夸,夸得人家舒坦,而有的人不会夸,夸着夸着就像在骂人一样。所以,这还是需要“悟性”和“灵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