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曰成语。成语是汉字最精炼的集结,古朴而优雅,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次智慧的升华。成语包罗万象,上关天文,下涉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及。当然也少不了动物的身影,那些形形色色的鸟兽虫鱼,出没于大千世界里,或生或死,或悲或喜,一语定格,即成永恒。

牝鸡司晨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尚书·牧誓》

殷商末年,纣王宠信美人妲己,荒淫暴虐,天下共愤。周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出关东征,与诸侯大会孟津,结为联军,陈兵牧野,誓师讨伐。而武王数落纣王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维妇人言是用”,并引用了一句古语为之作注——“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即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家破人亡。如今妲己干政,便如母鸡报晓一般,纣王的末日不远了。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1)

牧野誓师

这本质上仍是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对于女性的歧视显而易见。纵观几千年来男权统治的时代,那些被视为祸水的红颜们,大多命比纸薄,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真正成功逆转公然称帝的,就只有武则天一个。“牝鸡司晨”的概率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但概率低并非说没有,母鸡报晓这种现象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生物学上叫作“性反转”。许多动物在胚胎时期都会形成雌雄两种生殖腺,如果胚胎发育为雌性,则它的雌性生殖腺优先发育并分泌雌激素,促使雌性特征发生,同时抑制雄性生殖腺的发育,使之保持在原基状态,反之亦然。

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不能再产生足够的激素,则右侧未分化的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发育成睾丸,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这就是所谓的“牝鸡司晨”。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2)

鹦鹉学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佛教经典浩繁,有三藏十二部之说,但传到中国后,却偏偏别生出一派“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来。创派祖师惠能便是一位不识字者,宋代更有一幅名画,就叫《六祖撕经图》,鲜明地表达了禅宗对文字的态度。所以当被问及为何不许诵经时,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回答:“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经,是学语人,是以不许。”如果念经变成鹦鹉学舌,那还是不念的好。正所谓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是也,又何必拘泥于文字呢?

鹦鹉是鸟类中的语言大师,但在禅宗看来,它学舌的本领却并不如何高明。鹦鹉为什么具有学舌的本领呢?这与它生就一副发达的鸣管和一条灵活的舌头有关。

人类是用声带发声,鸟类则是用鸣管发声。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其分叉部位的内外两侧管壁均变薄,可随气流振动发声,称为鸣膜。鸣管中央有一根鸣骨,起支撑鸣管和鸣膜的作用。沿鸣骨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随气流振动发声。鸣管左右两侧附着有鸣肌,用于调节鸣管管径和鸣膜张力。左侧鸣肌受迷走神经支配,右侧鸣肌受舌下神经支配,故鸟类可同时发出两种频率完全不同的谐波。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3)

鹦鹉的鸣管有四至五对鸣肌,较之寻常鸟类更为发达,且其上下长度及与体轴构成的夹角均与人类十分相似。人类从声带到舌端的总长度约为20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呈直角。而大型鹦鹉从鸣管到舌端的总长度约为15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于是便与人类一样形成了有折节的腔,从而可以发出分节性的音。这种发声的分节化正是语言的基础。

鹦鹉的的舌头也非常发达,肥厚柔软,前端细长呈月形,犹如人舌,转动灵活。

由于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所以鹦鹉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4)

鼯鼠技穷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都说蝙蝠是会飞的老鼠,但其实蝙蝠属哺乳动物中的翼手目,与属啮齿目的老鼠并无多大关系。真正会飞又与老鼠同宗的,是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及的梧鼠,学名鼯鼠。

鼯鼠形似蝙蝠,尾长眼大,背青腹白,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对飞膜,展开来足有三尺,好像一架小小的滑翔机。

鼯鼠性喜安静,多独居在山林的树洞或岩穴中,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窝内休息,晚上才悄悄外出觅食。它行动敏捷,不管去得多远,都一定会回到原地排便,故素有“千里觅食一处便”之誉。

荀子说鼯鼠五技而穷,却并未明言五技为何,倒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予详述: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浮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小小鼯鼠,居然会飞翔,会攀爬,会游泳,会穴藏,会奔跑,五技俱全,的确值得骄傲。可惜体力所限,它能飞却越不过屋顶,能爬却上不去树梢,能游却渡不了深谷,能藏却掩不住自身,能跑却赶不及人类。空怀五技,却各有其短,不能不说是鼯鼠的悲哀。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5)

作茧自缚

虎尾忧危切,鸿毛性命轻。 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相传上古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法。自那以后,蚕这种娇嫩优雅的小虫儿,便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欧洲称中国为“丝国”,对于来自中国的丝绸喜爱备至,视如珍宝。而丝绸之路的地理起点虽是长安,生理起点却非蚕莫属。有道是“人间绸与缎,皆自茧中来”,没有蚕的无私奉献,也就无所谓丝绸之路了。

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形象自带圣光。但其实蚕吐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做成绸缎,而是为了要结茧,以建造一座坚固的堡垒,好在里面安安静静地完成发育。

蚕的发育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春蚕由卵孵化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五六天就蜕一次皮。经过四次蜕皮后,停止取食,开始吐丝作茧,将自己裹在里面,化为不食不动的蛹。直待变身成蛾,便可破茧而出。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6)

作茧是蚕的一种本能,致密的茧壳可以抵御外部的侵害,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但如此一来,蚕也就完全封死了自己的出路,一旦遇到狠毒的寄生蜂,就真是逃无可逃了。作茧自缚,此之谓也。

词语中含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国故新知成语中的动物学)(7)

文/悠然 图/度君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010-6890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