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的前前后后

杨慎是明朝人,死了多少年以后,因遗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炮走红。不过扒拉扒拉典坟,他好歹算个人物。

先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写它的时候是明朝早期,那时候杨慎还不知道在谁的腿肚子里面转筋。此书问世以后的数百年,在民间辗转腾挪,屡有嬗变。到了清初期,一个叫毛宗岗的文艺评论家,给《三国演义》动了个大手术,连评带改弄了个百二十回的版本,和现在看到的基本一样了。就是在这个版本中,第一次把杨慎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全书的开篇词。您别说,非常贴合,那可真叫个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原来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被毛宗岗给套用了。它说明:历史的长河里,河是原来的河,水不是原来的水了,水要轻点嘚瑟。

要说杨慎因为这首词扬名立万,也不准确,他的来头很大。《明朝那些事》一书里,戏称杨慎是高干子弟。杨慎的老爹名字叫杨廷和,父子二人都在官场和文学界享有名气,如果说杨慎是文学家兼政治家,那么他爹就是政治家兼文学家。

杨廷和出生在四川新都,十九岁时中进士,授官翰林检讨。他一生伺候了四位皇帝,官至一品正国级。诸多头衔不讲了,就正德七年出任内阁首辅一职,已经权倾朝野了。正德帝朱厚照后期享乐“豹房”基本不理朝政,非常依仗杨廷和,大小事都由他打理。朱厚照无子无兄弟,归西以后,面临着谁当接班人的问题,主持工作的杨廷和说了算。朱厚照的遗孀张太后对他是言听计从。

他们权衡利弊后,很快就确定了14岁湖北的“兴王”朱厚熜进京接班。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叔伯兄弟,天上的馅饼砸到头上,他并没有蒙圈,他在“兴王”的位置上已经实习了两年,知道当官的“道道”。杨延和作为自负的老臣,以为可以把这个“小毛孩”玩弄于股掌之上,可不久就领教了这位少年皇帝的厉害。

又说回杨慎,妥妥的官二代,遗传基因好,家教也好,在正德六年考上了进士。首辅的儿子也得考试,科举制度有公平的一面。有人问了,是不是走后门?杨慎应该是实打实考上的,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反证他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会试阶段还落榜过一次,因为考卷被烛火烧残了,按照废卷处理。

明朝才子杨慎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

杨慎

杨慎生在北京,第一次踏出北京是十一岁,跟着父亲回到四川新都老家给去世的奶奶守制。在四川新都一待就是三年,耳濡目染,爷爷和父亲灌输的家乡情结贯穿他的一生。再有,和当今高考类似,参加科举考试要回原籍贯,所以在乡试阶段,他必须回蜀应试。

闲话少叙,杨慎状元及第后被授官翰林院修撰,就是个高级编书匠。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这个官相当于国务院的政策顾问,是个虚职,但有机会接触到最高领导。父子俩同时在朝廷做官,更多的影响力还是来源于父亲。

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杨慎就比他爹强太多了,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这个荣誉不是浪得虚名,除了那首“开篇词”以外,他一生写了两千多首诗词,造诣虽高,能上口的少,这也和明朝诗词式微有关。他的著作颇丰,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民俗民族等,辑为《升庵集》。是明朝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对苦命父子前后折在“大礼议”事件中。从确定新皇帝到进京登基有三十七天“空窗期”,杨廷和利用执政官的身份干了好几件大事。先是设计杀了潜在的窃国者,朱厚照的干儿子江彬,其次是精兵简政,裁掉各类冗员近十五万人,还有革除弊政,废除“豹房”等,为新皇帝打下良好基础。做了这么多好事,对朱厚熜上位起了关键作用的杨廷和为何会失宠?

明朝才子杨慎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

杨廷和

“大礼议”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皇色基因”纯不纯的问题,哪怕弄虚作假。杨廷和主张嘉靖帝朱厚熜承认朱厚照的爸爸为亲爹,并写进法典,这样显得流传有序,以正后人视听。当了皇帝还要换爸爸,多别扭不说,非常孝顺的朱厚熜不干了。在我们看来的这点小事,在当时是天大的事,引起朝廷一片争斗。本来杨廷和顺着新皇帝就行了,可他偏不,经过几番苦谏,几番争斗,朱厚熜还是不尿他那个壶,反而把自己生父追加了个明睿宗。你不是瞎编吗,我也给你编个看看!

此时杨廷和看出点火候,这小家伙不好对付。你就是忠心耿耿,大公无私,皇帝就是皇帝,伴君如伴虎,你以前就是个唐僧,也能给你打出舍利来。

于是他请辞,要求告老还乡。小朱根本不挽留,随你的便吧,此时才是嘉靖三年。鉴于帮过自己,给杨廷和的待遇很高。这个待遇在他还乡三年后被剥夺了,原因是嘉靖帝开始算旧账,把“大礼议”之争的始作俑者杨廷和定为罪魁,削职为民,嘉靖八年杨廷和就郁郁而终了。

杨慎年少气盛,他爸辞职以后,他接着干,在“大礼议”事件上和皇帝硬钢。虽然官仅五品,没有实权,但是有号召力,聚集一帮大臣在左顺门外下跪请愿。这下子彻底激怒了皇帝,就你们这帮玩意儿还反了天了,看朕怎么收拾你们。事实说明,惹谁也别惹皇帝。杨慎遭到两次庭杖酷刑,侥幸活了下来,被贬往云南永昌卫,永世不得解除。当年永昌卫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他能得到这结局就算烧高香了,同伙死在杖责之下的就有十七人。

可怜杨慎,曾经偷着跑回四川老家,被人告密了,朝廷又把他押送回到云南。不过他爸还是有点儿人脉的,云南地方官员没有为难杨慎。正是这些原因,成就了杨慎在著书立说上成为明朝大家。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杨慎死在流放地云南永昌。在死前二十天,他写下了一首名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的诗: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这是一首七律,格律完美,对仗工整。颔联、颈联就是说他已经回老家作“巴陵叟”了,可是又被小人告密重新被押解回云南永昌,此时他还说嘉靖帝是明君,不知道是真心还是讽刺。

尾联他无限怀念埋葬着先祖的故园和儿女,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会伤心流泪。他不知道他能不能尸骨还乡。

明朝才子杨慎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3)

杨森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