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

天干地旱,很久没下雨了,连风都是热的,吹在人身上,火辣辣的,不用提有多么难受了。

山洼子里拴着一匹黑马。

好像已经拴在这里很久了,这牲口都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不时地打着噗噜,蹄子刨着地上的黄土,扬起片片灰沙。

而它的主人就窝在游击队出入的主干道边上的一棵大树下。

这人就是郭猛,挺高的个子,挺壮的身子骨儿,身上的黄茧布褂敞着,露出结实的胸膛。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1)

郭猛原名郭光昭,又名郭兴贵,江西吉水青原区富滩镇富滩村人,小时候读过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然而生不逢时,偏偏遇上战乱年代。

吃不饱,穿不暖的郭猛听说共产党的游击队是打鬼子,为人民的队伍,于是兴冲冲地来投奔游击队来了。

结果在找队伍的路上无意中惊了日军,为日军服务的二狗子一路追他了好几百里地,结果被困在这个地方,到现在已经有一两个月了!

别看郭猛才16岁,他用自己做的梭镖、长矛从二狗子那不仅抢了一匹马,还夺了一杆枪。

他就这样在游击队常常出现的道路上等了三四天,终于等来了游击队。

郭猛说什么也要加入游击队,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地方游击队。

1929年秋。

夜幕深垂,虫声四起,在这深秋的季节里,到处都显得静静的,夜风轻拂着柳丝,萤儿成群穿舞枝丫,时明时灭,真是好一番景致。

郭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不仅在这个秋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随地方游击队转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成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

1933年6月。郭猛因为思想进步很快,而且作战也十分勇猛,于是领导便让他担任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6团政治委员。

1934年4月。

江西广昌保卫战。

天下着大雨,雨水顺着屋檐,向下滴着。

在这场春雨中,郭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他却在这场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右臂。

郭猛突着眼珠,紧抿着嘴唇,额上青筋浮突,依旧不松懈的猛攻着敌人,他悍不畏死的在敌人圈里急转猛砍着,语声一个字一个字自齿缝里进了出来:“同志们,杀啊!”

战斗结束以后,他被转移到青原山红一方面军卫生部总医院休养,然而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的右臂已经萎缩,无法恢复。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2)

失去了右臂的郭猛尝到了最大的痛苦,他的神情,在忧郁之中,有一股极度的茫然,他的眼睛虽然睁着,可是却绝无法猜想他在看什么,在他的双眼之中,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空洞,他神色憔悴,然而即使是那样,在他的脸上,都还可以找到那份倔强。

后来,郭猛也已经习惯了,他习惯了很多事,更习惯了一只手,如何能做两只手的事。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党组织考虑到伤病员不便长途行军,决定郭猛仍留在苏区,带领伤病员坚持斗争。

郭猛带领部分伤病员西渡赣江,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九龙山、武功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九龙山是一座地形险峻的大山,绵亘数十里,与武功山连成一脉,山上长满了大树、杂草,山高路险。

郭猛带领着百多名伤员走遍了万水千山,踏遍了丛林密径,与敌人周旋。

然而不久,国民党军队实行了更加残酷的“围剿”,加上湘赣边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投敌,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郭猛和伤病员一时像断线的风筝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国民党为了彻底消灭这百多名伤员,把山下的老百姓全部轰走了,换上了保安队,还在路边道口处放暗哨,埋地雷,在山坡上筑碉堡,设哨卡,企图困死游击队。

郭猛带着伤员住在山洞里,吃野菜,啃树皮,挖竹笋,艰难度日。

可是即便是这样,安稳日子也没过几天,附近十几里的野菜都给挖光了,游击队开始面临着要饿肚子的危急了。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猛经常组织游击队员化装下山侦察敌情,不失时机地派部队下山袭击敌人,夺取物资。

特别是在永新与吉安打了不少大恶霸地主,,获得了粮食和油、盐等食物。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3)

1937年1月,山风瑟瑟,一片荒凉寂静。

湘赣游击司令部派人四处寻找失散的游击队员,终于找到了郭猛。

此时,郭猛所带领的40余名伤员都已经痊愈,这年秋天,湘赣边新省委成立,并组建了4个大队,将医院改成为湘赣边游击司令部三连,对外称三大队,郭猛任政委。

郭猛和伤员们熬过了与组织失去三年关系的痛苦,熬过了没有住房、缺少食物、没有用锅烧过饭,没有理过须发的艰难岁月,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

10月,郭猛解救了长期囚禁在监狱的百余名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

1938年,郭猛调回部队,随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

1938年6月16日。

韦岗战斗打响。

郭猛奉命率六个步兵班,持短枪及轻机枪的各一个班,取捷径进入伏击区。

17日上午8点,部队刚部署就绪,就见从镇江方向开来5辆敌车。

郭猛带领战士以急劲的攻势向敌人发起袭击,像自九天之上劈落的雷火,含着无比的,血淋淋的仇恨,含着深刻,似是有形的愤怒,向日军发起凌厉的攻击。

等到日军发觉,一切已经迟了,热呼呼的鲜血迸溅四洒,糊糊的血肉掺合着的肚肠,随着踉跄的步子流泄了一地,日军被打得溃败不堪。

这一仗在粟裕的指挥下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解决了战斗,取得了胜利,烧毁敌军汽车5辆,击毙日军小头目土井少佐和大尉梅泽武四郎等日军30余人。

这是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的第一仗,震惊了沪宁线一带,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4)

7月10日。

郭猛率二团第二营在南京至句容县的新塘附近设下埋伏,伏击日军从南京开来的车队。

战斗中郭猛带着无可匹敌的气势,像骤雨一般地冲向敌人,二营的战士紧随其后,闪电般掠身而入敌人的车队,一举击毁敌汽车2辆,毙敌40余人,无一人伤亡。

8月22日,夜。

郭猛大吼一声,他身后那几百个汉子亦吶喊一声,潮水似的围攻上来,长枪短炮,钢刀长矛,舞动如星光交辉,寒光霍霍,激战4小时,毙敌47人,伤2人,俘敌50余人,摧毁伪维持会,释放被敌人关押的群众100多人,缴获枪支200杆,弹药1万发。

1940年,已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二团政治委员的郭猛,率部随新四军一部北渡东进,参加黄桥战役。

在攻打姜堰的战斗中,显示了郭猛的指挥才能。

9月12日晚,郭猛从部队中挑选出精干,组成两个“勇敢队”,担任突击任务。

在郭猛的指挥下,勇士们用自行车内胎裹住马刀柄,奋力砍电网和铁丝网,从碉堡夹缝中猛攻进去,占据了有利地形。

次日晚上,在郭猛的指挥下,爆破了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勇敢队直插敌人心脏,以闪电似的速度攻进敌人旅部,活捉了旅长张少华。

后配合增援部队,全歼守敌1000余人,解放了姜堰,为黄桥战役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黄桥战役,郭猛率部主攻,激战数日,国民党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此战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余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枪支、山炮、电台等军用品甚多。

1941年,第2团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2旅第4团,郭猛任团长兼政治委员,转战盐阜地区协助建立抗日根据地。

9月,在进行反“扫荡”斗争时,郭猛率部攻打秦南仓日伪据点。

郭猛指挥部队旋动如风,毫不稍停,似猛虎出口,狂风暴雨般凌厉地攻向秦南仓日伪据点,只是眨眼功夫,就击毙日军小队长伊达正芝,缴获机枪4挺,步枪150多支,俘敌160余人。

自此之后,郭猛所带领的第4团屡战屡胜,威慑敌军,粟裕称四团为“老虎团”,当地人民昵称为“老四团”。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5)

1942年12月29日。

时值隆冬,又下着毛毛细雨,冷得怕人。

日军借着这股寒冷的劲儿纠集300多人从龙冈外出扫荡,盐城县总队三个连和一区区队,在冈沟沙边的黄刘一带,伏击由龙冈出发的敌人。

战斗打响以后,郭猛带人突袭了敌人。

在一个山谷中,郭猛带领战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斗,顿时山谷内峰摇壁倒,乱石纷崩,火光烛天,浓烟若雾!

战斗结束后,只见谷中乱石断树之间,尽是断手折肢,肝肠脏腑!此战歼灭了敌人师长徐少南部警卫营,俘虏敌军150多人,敌人全部溃退。

郭猛带着队伍乘胜追击,不料遭到了龙冈增援敌人的击扰,郭猛镇定自若,指挥队伍游动奔走,闪掠如虎,煞手连出,战况几乎完全为郭猛这方把持了。

粟裕宿北战役纪录片(随粟裕南征北战)(6)

就在战斗就要胜利时,郭猛站在唐刘河西舍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不幸被敌人的狙击手击中负伤,转移到三湾村中湾时,光荣牺牲,时年28岁。

郭猛牺牲以后,原葬于中湾庄,后将他的墓迁到郭猛乡西杨果林场,为了纪念他,中共盐城县委将郭猛牺牲之地---护东乡改名为郭猛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