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1)

作者:张建楠,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自古天才出少年,群星闪耀的大唐诗坛,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众多神童天才,例如王勃、杨炯、骆宾王、李百药、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李贺、令狐楚、孟郊、元稹、齐己、温庭筠等等。

就拿初唐的“四杰”来说,“王杨卢骆”四位诗人中,有三人属于神童。

王勃,六岁善辞章。

杨炯,九岁举神童。

骆宾王,七岁能赋诗。

就“王杨卢骆”四人排名顺序,王勃是比较靠前的。

在《朝野佥载》中卢照邻认为:“喜居王后,耻在骆前。”

在《旧唐书·杨炯传》中杨炯则认为:“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在《新唐书·骆宾王传》中崔融与张说评论王勃:“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张说则认为:“不然。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王勃应为“四杰之冠”。

就仕途经济来讲,王勃在“初唐四杰”中同样是靠前的,他的起点比较高。

骆宾王二十几岁耻于自炫才华不屑在道王李元庆的府中任职,结果三十岁左右才傲娇地混上一个小官。

卢照邻则只当了一个邓王李元裕府中的典签,做了办理文书的小小办事员。

虽然杨炯九岁就已童子科及第,有了出身,但在弘文馆待了十六年,一直未被重用,二十六七岁才补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九品,属于国家藏书馆里的小编,不如王勃起步就是副处长。

1、用华丽辞藻拍出有水平的马屁

王勃十四岁左右就曾上书宰相刘祥道: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

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

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议论时事表达政见: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啊。刘祥道看了,觉得超出一般少年见识,不禁赞叹,“此神童也!”

从此,王勃更加积极用世寻找机会。

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2)

纪录片《大唐帝陵》中的乾元殿复原

显庆元年(656年),就是在“永徽之治”的结尾,大唐洛阳皇宫里完成了一件大工程,唐高宗李治在紫薇宫里新建了正殿乾元殿。

王勃瞧准了时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颂词《乾元殿颂》庆祝乾元殿落成,文辞绮丽,把大唐华丽地夸了一下,狠狠地拍了一下李治和武则天整个皇家的马屁。

我大唐鸡浑指极,树神宰而制山河;鹤谶裁仪,辟太虚而有天地。黄精吐瑞,潜龙苞象帝之基;紫气徵祥,鸣凤呈真王之表。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太宗皇帝云房揖契,压麟玺于庭轩……皇帝陛下椒庭袭庆……皇后星浔纵淑,曳珠绂於铜皋……皇太子承云紫座,翊八柱于干维……且夫纬武经文,宏业也;含幽育明,至诚也;混齐六合,大功也;规模百代,昌数也……

《乾元殿颂》

李治看过颂词,都有点儿不敢相信这是位少年所作,不得不惊叹王勃“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当时的李治抛了先帝留下的旧臣,乾纲独断,废了皇后,立了父亲的老婆武则天为后,处于“谁说的我喜欢听我信谁”的状态,王勃对大唐的歌功颂德正中其下怀,一时王勃名声大振。

王勃也看到了这一点,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少年王勃再次看准时机写了一篇《宸游东岳颂》再拍一拍李治,结果又拍到了,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十六岁的王勃应举及第,当上了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朝散郎是议论朝政的官,从七品,县处级,王勃起点就是这么高,直接从副处长干起。

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3)

2、不讲政治,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

王勃虽然仕途起点高,才华横溢,李治也认为是奇才,但这位奇才,却有个毛病,不讲政治。

刚当上朝散郎不久,王勃经人介绍,成为沛王府侍读,跟随沛王李贤。或者是李治有意安排。

当时,王爷们年纪都不大,像沛王李贤当时才十二三岁,都是儿童少年。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贪玩,喜欢玩斗鸡。

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4)

一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一起斗鸡玩乐,沛王的鸡可能有点不在状态,于是,王勃想为沛王助助兴,激起鸡的斗志,来博取沛王欢心。于是,瞧准时机,高调写下一篇檄文《檄英王鸡文》,口诛笔伐,英王!小心你的鸡!

檄文是什么?是专门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古代有四大经典檄文,陈琳《讨曹操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些檄文基本上是恶心对方,鼓舞我方势气,充满声讨挑衅战斗意味,有类似三国演义诸葛亮骂王朗的功效。

就拿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来看,内容主要大骂武则天私生活混乱,牝鸡司晨,不得人心,挑衅战斗性很强。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句,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充满火药味。

王勃《檄英王鸡文》同样如此。

不信请看。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爰资枭勇,率遏鸱张。

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

《檄英王鸡文》(节选)

不过,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李治那里。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李治看罢檄文不禁大怒,帝王家最忌讳皇子相争,何况李治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兄弟相残胜出而上位。现在王勃看着二王斗鸡,不行劝诫,竟写檄文鼓动,渲染争斗,犯了大忌,触怒皇帝逆鳞。

李治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逐出长安。

王勃这次的“瞧准时机”,暴露了不讲政治的毛病。

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5)

离开长安之际,他想起自己送别朋友的那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许是因为这首诗,他才决定去蜀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一顿操作猛如虎,不讲政治死得早

王勃离开长安只身去了剑南道,蜀地四川,他走遍了梓州、剑州、益州、绵州,看遍自然美景,结识了同道中人杨炯,也切身体会到了游子羁旅思乡之情,因此,创作了大量诗文。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蜀中九日》、《山中》、《羁春》、《早春野望》、《寒夜思友三首》等等。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虽然有杨炯作伴,可以一起饮酒高唱诗文,但王勃心中依然放不下功名,咸亨二年(671年),他再次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王勃已经在皇帝那儿挂了号,根本不会录取他。结果可想而知,落榜。

幸好有个朋友关心他,就是虢州(洛阳灵宝县)司法凌季友,知道王勃小时候曾在长安随曹达学医,精通医理,辨识药材,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特意告诉王勃虢州盛产药材,希望他能过来。

王勃心动了,去了虢州,凌季友推荐他任虢州参军一职。

所谓参军,只是从八品以下的小角色,干些抄抄写写的工作,有时也不免被人呼来喝去,偶尔有些情绪,与同僚关系也不大和睦。但平时有空还可以诗酒自遣、以山水自娱,收集药草,研究医术,勉强过得去。

然而一个人的拜访打破了王参军平静的生活。

这个人叫曹达。

曹达告诉王勃,他是曹元的亲戚,在府上犯了点小事,逃了出来,求收留避难。

王勃一听,是师傅曹元的亲戚,不好回绝,而且官奴看上去挺可怜。于是,把曹达藏了起来。

不过,随着官府全城的不停搜捕,王勃害怕了,后悔了。王勃心一横,狠心把曹达杀了。

曹达虽死,但王勃没有脱掉干系,很快事发他被逮捕,定了“藏匿官奴并杀之”的罪名,判以死刑。身为朝廷命官,王勃私藏罪犯并杀人灭口,确实又不讲政治了,这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命悬一线之际,恰好赶上武则天争权忽悠李治改元,改年号“上元”,大赦天下,罪犯王勃捡回了一条命。

王勃藏匿曹达一事,据《旧唐书》记载,其实是被同僚陷害下的套。

不管王勃是不是被陷害,他的父亲王福畴却受了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到越南交趾鸟不拉屎的南荒之地任县令。

读书不厉害的人能考上公务员吗(16岁就考上公务员的)(6)

4、有愧父亲去探望,不讲政治写下千古名作

王勃大难不死捡回一条命出狱回了家。上元二年(675年)秋,朝廷宣布恢复其官职,但王勃早已放下,甚至畏惧了宦海生活。他只记挂着受牵连的父亲。面对被贬到南荒之地的父亲,王勃内心一直是羞愧和自责的。就如他在《上百里昌言疏》所言:

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於国而累於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上百里昌言疏》节选

王勃打算去交趾探望父亲。

他从洛阳出发走运河水路南下,途中经过南昌,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又恰巧赶上滕王阁重修竣工,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了当地名流和文人雅士共聚,一来庆祝阁楼重建,二来也是想借机显摆女婿吴子章铺铺路。

所以,宴席上阎都督假意邀请客人为盛会作序。在座的众人都是老江湖,自然明白都按套路推辞了。

唯有席间王勃没有推辞,他接过书童笔砚,笑道:“阎都督,我来试试吧。”

宾客们纷纷侧目,阎都督脸色一沉,拂袖而去。

王勃并没有理会,一口酒下肚,提笔就写。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阎都督哂笑:“老生常谈。”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都督眉头一紧,年轻人好像不简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都督从座位立刻站起来,不禁赞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不讲政治抢了阎大人女婿的风头,孤高耿介写下《滕王阁序》。同时,阎都督是大度的,让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流传了下来。

有人曾说,如果我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让我死都愿意。王勃似乎应了这句话,或许也是天妒英才,王勃到了交趾,见了父亲,但在返回途中的南海,面对大风大浪,他竟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当时仅26岁。

当《滕王阁序》传到皇帝李治手里时,李治再次惊叹,“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等李治再想把写斗鸡文的王勃召回时,王勃早已随海水散尽天涯海角。只留给李治无尽的后悔和不住的叹息。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李太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那么王勃可以说是,大笔一挥,就半个大唐。剩下一半留给了韩愈、柳宗元等等。

-作者-

张建楠,喜欢唐诗、宋词等文学,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