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贵第一次知道鹧鸪这种鸟儿,是在古诗词里,但却一直没听过鹧鸪的啼鸣,更不要说目睹它的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深山闻鹧鸪古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深山闻鹧鸪古风(穿唐越宋闻鹧鸪)

深山闻鹧鸪古风

作者:王兆贵

第一次知道鹧鸪这种鸟儿,是在古诗词里,但却一直没听过鹧鸪的啼鸣,更不要说目睹它的样子了。

从图片得知,中华鹧鸪的样子,类似山鸡,也有点像鹌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广大地区包不包括江苏呢?“江南厌听鹧鸪曲,岭南初尝鹧鸪肉”。杨万里是江西人,按照他的描述,鹧鸪的栖息地,从江南到岭南都有,可我,怎么就无缘得见呢?

疫情期间,去江北小住。清晨尚未睡醒,山林间的鸟鸣此起彼伏,其中一种叫声格外奇特。一般鸟儿叫起来也就两三个音节,而这种鸟儿的叫声却有五六个音节。隐约觉得,这叫声大约就是鹧鸪了。

东风骀荡,鸟语花香,我们在放眼欣赏百花齐放美姿色的同时,侧耳倾听百鸟争鸣的好声音,才能不辜负这大好春光。鸟鸣不仅清新悦耳,而且情趣多多。人类对鸟语的拟音,古今中外,各不相同。就拿四声杜鹃来说,庄稼人以农耕为本,听起来像“布谷布谷”;主妇们敏于换季,听起来像“脱却布裤”;士大夫厌倦官场,听起来像“不如归去”;单身汉孤苦伶仃,听起来像“光棍好苦”;小孩子受不得委屈,听起来像“阿婆打吾”……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比起布谷鸟来,鹧鸪的出现频率似乎更高些,不仅衍生出以“鹧鸪天”为名的词曲牌,而且泛化为特定的文学意象。据张传刚等学者考证,鹧鸪入诗,首见于唐朝,且篇目较多。全唐诗中出现“鹧鸪”的诗约有120多首,全宋诗中出现“鹧鸪”的诗约有170多首,唐宋金元词中出现“鹧鸪”的词约有60多阕。鹧鸪的文学意象,除了表达人生失意、感时伤怀、闺阁闲愁等心绪外,更多的是表达路途凶险、出行艰辛、离愁别绪、羁旅乡思之类的感叹。

关于鹧鸪啼鸣的拟音种类,古籍记载不是很多,如“钩辀格磔”“懊恼泽家”等,生硬冷僻,诘屈聱牙,出现的频率不高,后世知之者甚少。流传至今最有韵味的拟音是“行不得也哥哥”。在电视剧中,毛泽东率众撤离延安,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慎摔了一跤,爬起来自我调侃说,“行不得也哥哥”,并向在场的人解释了这一掌故的由来。鹧鸪属于南方山林留鸟,叫声嘶哑,且有多个音节,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艰辛的慨叹和离愁别绪的联想,适合吟诗填词,所谓“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

古时交通不便,出行不易,远足在即,归期不定,听那鹧鸪呼喊“行不得也哥哥”,倍加伤感。唐代张籍的“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目送友人远去,只见鹧鸪翻飞于茫茫白苹之上,啼声凄清苍凉,怎不让人酸楚、感伤。李群玉的“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与张籍所营造的意境相似,如果说前者是白描,后者就有点水墨的味道了。晚唐诗人郑谷诗云: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这首诗甫一问世,就赢得好评如潮,被誉为“警绝”之作,郑谷也因此被戏称为“郑鹧鸪”。其实,郑谷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也应算作咏鹧鸪的佳句。

在咏鹧鸪的宋词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负盛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已成哲理,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则将中原北望何时归的家国情怀推向极致。大江向晚,正是愁肠九转之时;山色深沉,更哪堪鹧鸪声声如泣如诉。

也许是因为“行不得也哥哥”俗成较晚,也许是因为律诗在字数、平仄上限制较严,北宋之前,多以“鹧鸪”二字入诗,及至北宋中期,“行不得也哥哥”才在诗词曲中大量出现。特别是随着宋代《禽言诗》的兴起,“行不得也哥哥”逐渐成为鹧鸪意象的通俗版,流行于大江南北。自此,鹧鸪的意象便大多与征人流客相关联了。宋末邓剡:“行不得也哥哥!瘦妻弱子羸牸驮。天长地阔多网罗,南音渐少北音多。肉飞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元初梁栋:“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秋水多,九疑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明代丘浚:“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清代尤侗:“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也有“鹧鸪”与“行不得”连用的情形。陈璋的“谁呼行不得,江上鹧鸪声”,陆游的“鹧鸪苦道行不得,杜鹃更劝不如归”,胡仲弓的“勿听鹧鸪行不得,云山深处路尤长”等。

到了近现代,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也很多。各种版本的民歌《走西口》,其口吻非常接近“行不得也哥哥”,表达的同样是凄苦悲凉的别离之叹。还有李琼演唱的《叫一声我的哥》,听来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令人陡起故园之思,可在这些咏叹离愁别绪的歌声里,却看不见鹧鸪的身影,听不到鹧鸪的啼鸣,是因为鹧鸪接近濒危了吗,还是因为人与鸟的关系疏远了呢?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3日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