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夜市啥时开的(师大夜市的进阶之路)(1)

编者按

提起文兴街,很多哈尔滨人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说到师大夜市,更多人随口就能说出它的大概方位。从最初野蛮生长的自由市场,到成为知名的文旅美食地标;从多年前的垃圾随意抛撒、骚扰四邻,到如今的整洁有序、规范经营……师大夜市在20年的成长时光中,走出了一条冰城路边摊的逆袭之路。从今日起,本报从城市管理和品牌运营等多个维度,解析师大夜市的成长轨迹,并探寻其自身发展及为这个城市的夜经济乃至特色文旅产业繁荣,带来的更多可能。

烤生蚝、烤冷面、大串、臭豆腐……源自全国各地的70多种特色小吃将这里汇集成“味道博物馆”。这里也是哈尔滨人的“深夜食堂”,也映印着很多人举杯共饮的过往和学生时代肝胆相照的青春。

这里是师大夜市,目前已成为外地游客来哈的重要打卡地。400多米的文兴街带动并撑起了2300人的生计,也成就着那些在街头打拼草根们的财富梦……这里每晚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这里每天产生大量餐饮垃圾,但却依旧整洁干净。

透过师大夜市蝶变进程,我们能感受到冰城夜经济崛起的步伐,也能看到冰城摊区管理前行的一个样本。

城管“遭遇”选择题

一边是环境秩序 一边是百姓生计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名叫颜景琪的少年考入哈师大。他回忆:那时一到晚上,很多同学会到学校侧门吃面,偶尔也会撸串“改善生活”。拉面撞击案板的声音和烤串的肉香,在整条街上飘散……1997年颜景琪毕业时,师大侧门小吃摊开始多了起来,师大的夜市已有了雏形。

此后的近10年里,伴随着高校扩招的进程,师大的学生更多了,小吃摊规模随之迅速壮大。师大夜市的名气开始向外传播,来文兴街“觅食”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和烤冷面”的摊主张燕从2007年至今一直都在师大夜市出摊,也见证了夜市的成长,“2007年,夜市已经小有名气了,来这出摊的人越来越多,人行道上摆不下了,就摆在马路上,最后就是见缝插针。”她记得,每天收市后街上基本是垃圾遍地,一些小吃摊附近的街路上,油污甚至会粘鞋。

垃圾、噪声、油烟、拥堵……附近的居民怨言很多。“不能这么无序下去了!”城管执法人员持续发力加大巡检频次和人数。但很快,管理者陷入了与摊贩们无休止的“游击战”中。

千方百计管,但市场无序状况就是改变不了,附近居民意见也非常大。哈市执法部门也一度产生彻底取缔的想法。但经过调研发现,师大夜市出摊的很多都是下岗职工、低保户——一个拉面摊、一个烤串车,也许就是一家老小的饭碗。

一边是秩序,一边是生计。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破题之路只有一条——把看似不可能管好的夜市,管理好。

转换机制成立正规军

从纯行政管控走向企业化管理

师大夜市要想管好,只能纳入正规的市场摊区管理序列。2014年,和兴街道办向哈尔滨市街路市场摊区管理办公室提交了设立师大夜市的申请。这年5月21日,经哈尔滨市街路市场摊区管理办公室审核,师大夜市正式获批设立。

由此,夜市摊贩彻底从原来时刻可能被取缔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街道办和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对师大夜市各自的管理职责与分工进一步明确,曾经谁也管不了、不愿管的局面终结。

颜景琪如今已是南岗区城管局副局长,主管市场摊区业务。作为城市管理者,他见证了师大夜市的这种转变,“采用新的管理机制后,师大夜市在哈市率先走上了市场化管理运营的路子”。

师大夜市走的是一条政府监督指导、街道办责任主体、企业运营的三级网格管理新模式:区级负责督办考核与指导,街道办负责综合管理与监督检查,专业化的公司负责市场日常运营。“当时之所以提出让公司负责运营,是因为两级政府部门根据以往经验发现自己一方面不专业,另一方面行政单位不适合参与市场运营。”和兴街道办主任韩雪说。

“但选哪个公司来管?当时我们在社会上没发现哈尔滨有专业负责摊区管理的公司。原先那些辅助师大夜市摊区管理的人员,很愿意继续负责这个事儿,他们成立了一个公司——施大投资公司。”韩雪说,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这里且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街道办决定交由他们试试。由此,师大夜市从原来的纯行政管控模式向企业化管理新阶段过渡。

施大投资公司接手后,不仅对夜市的环境卫生秩序负责,还负责进入夜市的经营项目审批、摊位规划、检查业户食品安全……“街道办会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考评,环境卫生不达标扣分、有噪声扰民扣分、未按时收市出市扣分,跟驾照一样一年总分12分,扣完了,就可能失去经营管理资格。”施大投资公司经理朱红锁说,街道办通过招标聘请企业管理夜市,以管理成效考评决定企业的去留。

在哈尔滨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程宇看来,师大夜市建立了类似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政府和街道办扮演着董事会的角色,他们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对懂事会负责,管不好就会被降薪甚至炒鱿鱼,而董事会则对全体股东即师大夜市利益相关方的市民负责,维护夜市周边居民、夜市食客以及各个摊主的权益。

15名退伍军人成夜市大管家

每人30米!责任传导的精细化管理

程雪峰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受雇于施大公司,是师大夜市市场专职管理员。每天下午3点,程雪峰上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手机APP系统打卡签到,像这样的定位签到,他在每天上岗后都要进行5次。

“开市后,管理员要在片区内不停巡视,定时提报所负责区域内路面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情况,实现动态检查。”朱红锁说。管理员每天须定位签到,确保其在片区内持续流动巡查,避免偷懒。

“每个餐饮摊车的煤气阀门、管线天天都要查一遍。发现噪声扰民和油烟熏人、卫生差等情况,要马上到场处理。”程雪峰说,为了保障夜市上食材的品质和安全,管理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摊主食材进货渠道的相关资质和发票等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并通过设在夜市中的公示板向公众公示食材的主要进货渠道……

像程雪峰这样的专职管理员,师大夜市一共有15人,他们全都是退伍军人。总长400多米的师大夜市被15名管理员按照片区划分成了7个区间。责任落实到人头,便于精细化管理。

市场管理员高效尽职履责的背后,是政府部门严格的监督机制。晨检、日巡、夜查、常规检查与暗访抽查……市区两级城管部门通过高密度、全覆盖的市场摊区巡查机制,促使夜市管理者在环境和秩序各方面必须达标。

对于夜市而言,烧烤等摊位产生的油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夜市的烧烤摊车都安装了油烟净化器,由商家自主去市场购买安装,然后把产品相关资质认证手续交给市场管理员,确保不污染才能出摊。”一位经营烤羊排的摊主说。

从政府职能部门到街道办到管理公司再到每一个管理员,在机制的环环约束下,师大夜市的摊位实现了禁用音响、禁用明火烧烤,烧烤类餐车全部变为电、气烤制,同时还配备空气净化设备,最大程度做到经营不扰民、不污染。

“角色互换”助力良性自治

“呵护环境秩序就是呵护自家生意”

在师大夜市还有一个独创的管理模式——角色互换。就是管理员到业户摊位上客串一下摊主,摊主也去当一天夜市管理员。

由于业户众多,每个摊主可能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轮上一晚的角色互换。但这一晚的身份转换,让他们更能理解管理者的难处。管理者也同样能深知摊主的不容易。

“牛一斗”是师大夜市经营烤羊排和腰子的“大牌”,最多时日销羊排和腰子达2000多串,但摊位附近路面却没有一点油渍。“每天出摊前第一件事,就是先在摊位下面铺上红毯子作为防油垫。”摊主杜冰雪说,他的摊车配有扫帚、撮子、套袋垃圾桶等,发现摊位旁边脏了赶紧抽空清理,每天必须保证摊位收了,地也是净的。

“顾客看到你这埋埋汰汰、臭气熏天,再好的小吃也提不起食欲。”张燕说,现在和以前不同了,摊主们达成了共识:维护夜市环境的干净整洁,就是维护自己的生意。所有在师大夜市出摊卖食品的摊位,都随车自备洁具“随时自扫门前雪”。

师大夜市的名声正在转化为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而夜市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是实现夜市良性自治式管理的关键。品牌价值的提高所带来的流量红利,也让师大夜市管理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

市场化手段辅助管理意外

为夜市上保险,顾客最高可获千万赔偿

对夜市而言,良好的卫生保洁和秩序,是其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师大夜市,整体环境治理同样通过市场化手段强化。

每天开市前,专业保洁人员都会按照每4米一个的距离在夜市餐饮区的道路中间摆放好垃圾桶。这些垃圾桶几乎天天爆满,但却几乎闻不到异味。298个垃圾桶组成的笔直纵列,已成师大夜市独有的风景线。

“每天收市后,这些垃圾桶都会统一进行消毒去味处理,这样即使在盛夏也很少产生异味。”朱红锁告诉记者,施大公司通过市场招标方式聘请了专业的保洁公司,18名专业保洁人员24小时对夜市所在区域实行全天候巡回保洁作业,每天对摆在街上的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文兴街在白天不出市时,实现街路的“去夜市化”。

此外,施大公司还聘请了专业保安公司,由5名专业保安人员负责维护夜市秩序,比如在人流较大时疏导维持秩序,防止拥挤踩踏的发生。但夜市摊位毕竟不像饭店里厨具、灶台与顾客是隔离的,若发生踩踏或者烫伤等意外事件怎么办?

师大夜市的秘籍是,运营公司出资16.8万元为师大夜市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在师大夜市消费的顾客一旦遇到意外伤害事件,将由保险公司给予单次最高达1000万元的保险赔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意外事件拖累整个夜市经营情况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