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铣工实操(航空工业洪都铣工马跃辉)(1)

马跃辉

中国航空报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顶着这些荣誉光环的一线工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对于这个问题, 洪都的铣工马跃辉有着自己的答案。

1992年进入洪都公司钳焊液压附件厂工作的马跃辉原本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零件加工方面没有任何基础。跟师傅学了半年车床工作后,由于当时外协任务量大,他就被安排到铣工的岗位上。

刚适应新岗位不久,他遇到了一项至今印象深刻的艰巨任务。当时分厂要在一种类似老式电话筒形状的零件上镗两个精密孔,孔距只有5丝的公差, 也就是一根头发丝不到的距离。工艺人员最开始打算用车床加工,但是车床加工的不合格率非常高,要靠人工调整两个孔距,而且零件旋转起来围转半径很大,危险性比较大。就在大家陷入僵局的时候,凑在一边旁听的马跃辉提出了用铣床加工办法。“因为孔距在铣床上可以靠刻度来保证,相对来说合格率就高一些。”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包括马跃辉在内的3个铣工连轴赶工一个星期,守住了零件的交付节点。

后来分厂的新进设备越来越多, 数控机床逐渐替代了普通机床,单位领导欣赏马跃辉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闯劲,让他去学习三坐标加工中心:“别人有三个月学习时间,你只有半个月, 要尽快把这台机床用起来。”面对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马跃辉欣然接受,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聊起当时所做的尝试,马跃辉依然态度坚定:“以前大家常把‘苦干’挂在嘴边,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 要‘苦干’更要‘巧干’。要从创新方面创造效率,跟上企业的步伐。”从普通铣床一路干到先进的五坐标车铣复合机床, 马跃辉认识到,时代在进步,设备在进步, 工作方法也要不断创新。

如果说三坐标加工中心的技术掌握在工人手上,那么在五坐标车铣复合机床上,曾经出现的许多难题都能通过工艺程序化解。“现在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智能化了,不仅加工效率高, 而且生产出来的零件外观非常漂亮, 是我们靠手工很难达到的。”虽然如此, 方法创新对于马跃辉而言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加工现场,他向笔者展示了一个外筒零件,“这个零件原来是铝件, 后来改成钢件以后,就涉及热处理工序。经过热处理的零件会变形,后续加工装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按照以往的加工习惯,工人会把毛坯全部去除再送去热处理,这样就出现了表面不规整导致无法装夹的情况。但热处理对零件的厚度又有要求,倘若保留外部毛坯,则无法进行热处理加工。大家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进退两难。这时,不拘囿于思维定式的马跃辉和他的团队成员大胆提出了新的想法:在零件两边各保留一段环状材料,经过热处理后车成同心圆环,最后再用三爪装夹的方式进行后续加工。困扰生产的难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2015年4月29日, 马跃辉作为全国劳模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颁奖。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献身岗位、不懈奋斗的肯定。从军人到工人,从新手到“铣王”,从厂房到人民大会堂,一步一步走来,马跃辉从未停止过逐梦的奔跑步伐,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