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40年勇立潮头(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1)

我出生于1978年,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沁水人,我深深地感到,昔日时光留给我的记忆是欢乐与苦涩并存,当今时代赋予我的信念是科技与发展同行。窥我生活的一方土地足可见社会前进之步伐!

长居沁水县城,悠然出门,漫步于大街小巷,屋已非昨日之屋,人亦非昨日之人。低矮的平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束脖的中山装也早被时尚的品牌所代替。街道宽了,草坪多了,路灯明了,连上班路过的水沟也没了,光荣上岗的是一条碧水涟漪,彩灯装饰的“水上公园”。白天,梅河道里,小舟轻荡,游哉悠哉;晚上,七彩喷泉,扑朔迷离,媚哉美哉。

县城的硬件在变化,人们生活的软件也在变化,请跟随我的视觉去捕捉生活中簇新的镜头吧,相信会让你大饱眼福。走进居家之门,第一感觉是房子变敞亮了,墙壁已由单一的白色涂料变成了五彩的环保漆,“大肚子”电视在逐渐下岗,取而代之的是超薄液晶电视,坐落式也变成了挂立式。但让人们最舒心的是,足不出户,电影送上门。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此,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电脑挤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占据了主人多半的宠爱。玩游戏,唱卡拉OK的同时还学会了上网查信息。楼房拉开了人们交往的距离,但电脑却拉近了人们认识的空间。万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仅靠一台电脑就可以畅所欲言,让人感到无限的惬意与轻松。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购物也成了时兴之举,茶余饭后,工作闲暇,女人们品头论足的尽是商品如何,价格几般?可见,社会发展的脚步正在充盈市民的眼球,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读到的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城里的人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乡下的百姓也不甘示弱。此时正逢双休,我带儿子回老家,刚一进村就发现别墅式的小楼一座连着一座,一排挨着一排,整齐又排场。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粉刷了墙壁,村里还修建了“豆腐块”——垃圾处理池。看着干干净净的院落,我手中的西瓜皮无处“安家”。我妈告诉我:“今年全国都在开展城乡爱国卫生清洁运动,举市上下都在为创建文明和谐县城而努力,我们老百姓也要讲卫生,创建美好家园,实现美丽沁水呢!”听了这一番话我是既吃惊又可喜,吃惊的是农村的老太太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可喜的是,农村的老百姓有了如此高的境界,何愁社会不发展呢?

万事都在变,老百姓思想之变必带动生活方式之变。你瞧,乡镇府院前的广场上,白天肩扛锄头的妇女们正“背着”孤星跳起了交谊舞,而且兴致还颇高。她们无论体胖身弱,无论年高辈低,和着节拍,扭动着身姿,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孕集着一种自信,一种乐观,一种挑战,一种超越。我不敢说她们的舞姿有多优美,但从她们的身上看到了蕴藏在内心深处火一般的热情。这种热情释放了自己,感染了别人,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妇女。子夜的钟声已过,但夜深人未静,可以说是“夏练三伏,精神可嘉吧!”连我这个平时和课本打交道,宣扬前卫思想的人看了这场景都从心眼里佩服,潮流之风不可挡,观念之风更是拦都拦不住啊! 闲谈中,问起她们是如何学会的?她们一本正经地说:“网上呗。”哦,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心田。网络相通,世界相通!我不由得再生感慨:今日网络引导潮流,何日科技引领精神!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路灯下的俏娘们已先行一步,但“走”的快是好事,最怕让灵魂落在后面!政府搭台,民为主角,官民一条心,黄金千万斤。所以如果老百姓能及时地得到引导,抛弃浮华,留存实质,物质与精神才能双丰收。那时的路灯下照亮的不仅仅是一群群光鲜亮丽的娘们,还是一派文明、健康、向上、致富、奉献的新气象。

的确,农村是发生了巨变。就拿家用电器来说吧,以前,一个村只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太阳一回家,屋里挤满了人,气氛好比开会现场。现在,30几寸的大彩电已进入各家各户,小家犹如桃花源。过去洗衣都用手,如今,洗衣靠“爱妻”。家里添个电磁炉,煮饭方便又省事。村里修条柏油路,出行便利又省时。曾经常听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现在一到假期,“考上大学”的消息充贯两耳。住的好了,吃的用的都好了,那老百姓有个病咋办呢?别急,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看病保证不发愁……现在农民的生活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如今国家又给农民取消农业税,免除了孩子的学杂费,义务教育彻底落实了,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闲聊时,相见无杂语,但道好时代。

沁水城在变化,城里城外的人也在变化,小城故事多,事事都新鲜。沁水的变化只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它县市我想侧耳都能听到城市前进的脚步声,闭眼都能感觉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吧,窥一斑以见全豹!(作者:梁京霞) (本网对文章内容略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