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爱死机》第三季在上线的第一天便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现象级话题。

相比于第一季中讨论度最高的《齐马蓝》《天鹰座裂缝外》等作品,第三季《吉巴罗》中似乎不见了科幻的影子,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其华丽的演出和晦涩的剧情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另一份深意。

在铺天盖地的拉美历史科普中,导演本人并未直接提及“隐喻说”,而是说明自己创作的出发点是关于“爱”这种情感本身的难题。这恰好反驳了社交媒体上关于第三季的普遍论调——《爱死机》只剩下“死亡”和“机器人”了 。

而关于另一大热单集《机器的脉搏》则指向了当下人们普遍的意义焦虑,配以诗意的台词和令人震撼的异星景象,或许可以说,关于美,关于意义,我们永远无法停止追寻的脚步,这和《吉巴罗》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当下引起的讨论背后,或许是人们心境的映照。今天,让我们从这种视角出发,试着重新看到《爱死机》中,还能有什么样的解读。

《爱,死亡和机器人》(后文简称《爱死机》)第三季上线两周后,在豆瓣网已经有20万观众给出了8.5分的高分,相较于第二季的6.8分,它算是又回到了神坛。

第一季的横空出世,刷新了普通人对于动画的认知,很多中短篇科幻小说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重新闪现光芒。

比如第一季里John Scalzi和刘宇昆等科幻小说家的小说借着《爱死机》的广泛传播,又吸引来一批新的阅读者:很多科幻迷也开始期待自己喜欢的作品被收入《爱死机》中,得到影视化。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2)

《爱,死亡和机器人》

[美] 刘宇昆 等著, 耿辉 译

译林出版社,2022-5

大卫·芬奇和蒂姆·米勒两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加持、扎实的科幻原作、几乎囊括所有美国顶尖动画制作公司的制作,Netflix在流媒体上的统治地位……这些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爱死机》成功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爱死机》第三季的评论,就会发现第一季的评论更多的是“酷到爆炸”“赛博朋克”“视觉盛宴”这样的形容,而到了第三季则是“第一集就吐槽当下”“吉巴罗: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你以为我是埃隆·马斯克?不,我是你主子!”

第三季的成功,和第一季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大众来说,它已经不是“科幻”了。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3)

《爱死机》第三季第一集,最后的赢家,是猫咪。

01

《爱死机》和科幻的困境

很多年后,当我们回忆起《爱死机》的时候,我们会记得那只在太空服里探出头的猫,会记得木卫一上变幻如酒神的雕塑,会记得茫茫黑暗之中悠游而过的虫群,会记得披着繁复绚丽的衣服在湖中跳起致命舞蹈的“妖女”,也会记得迷你僵尸之夜最后变成了宇宙的一个“屁”……但可能不会记得它的类别是“科幻”。

1976年,科幻作家、评论家詹姆斯·冈恩在他的著作《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中开篇写道:“世界终于追赶上了科幻小说的脚步。”

就像刘慈欣曾经感叹太原到北京的高铁将十多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三个小时是近乎科幻般的存在,冈恩早已经在他的著作中抒发过类似的感叹:

“我们骑在科技这匹飞奔驰骋的骏马背上,如若冒险跃下,必然摔断脖颈。我们——或至少是大多数人——坐在起居室里观看能够移动和说话的图像。

我们乘坐时速达100英里的汽车奔驰在横跨大洲的宽阔柏油马路上,或是乘坐速度接近声速的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我们在气温可自动调节的房屋里居住,在耸入云霄的高楼里上班……

我们消灭了天花这样的疾病,却又发现了足以消灭全人类的新型疾病;我们桌上使用的电脑,其运算能力足以与四十多年前那种房子大小的机器相媲美;我们在互联网上做买卖……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这难道不是一个科幻世界吗?”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4)

《交错的世界》

[美] 詹姆斯·冈恩 著,姜倩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9

事实上,拿着手机刷着短视频,看着微博上关于《爱死机》评论的我们,很难再从生活中暂时抽离,去惊叹今日的高科技生活。

马斯克的SpaceX越来越完美,不久的将来,太空的商业旅行会变得唾手可得。

苹果发布了新机,运算能力升级了,提供了更完备的用户计划。

你的基因可以简单地通过邮寄一个唾液样本就进行检测。

你刷短视频的时候,后台精准地计算着你停留的时间,你无法想象的庞大程序为你下一秒刷到的内容准备着答案。

那又怎样呢?在看惯了类似的新闻之后,你还会对这些科幻般的存在感到新奇吗?

想必很难。

这也是《爱死机》遇到的困境,我们已经对科幻作品中的未来麻木了。就像托夫勒在他的《未来的冲击》中所设想的,作为人类,我们已经对未来“免疫”了。

此刻,那句“世界终于追赶上了科幻小说的脚步”似乎要变成“科幻已经被世界甩在身后”了。《爱死机》第三季需要面对的是已经对科幻麻木的观众。

《爱死机》第三季直面了科幻的困境,它做的不是纠结于科幻的品类题材,而是故事的内核。观看完整季后,你会惊异地发现,在不同的故事之下,它指向的是人类自身。

或许我们可以从呼声最高的《吉巴罗(Jibaro)》开始,看看这一季的故事是如何指向人类自身的。

02

最后一集,其实是关于“爱”的故事

《吉巴罗》是获得了奥斯卡和艾美奖的导演阿尔贝托·米尔戈(Alberto Mielgo)在第一季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证人》后,再次回归到《爱死机》中。

《吉巴罗》的故事很简单:一群异族武士来到密林之中,遇到了在湖中起舞的“妖女”。浑身的金饰、魅惑的舞蹈、如尖叫般的嗓音,让队伍陷入癫狂之中。

武士们或是自相残杀,或是坠入湖中,几乎全军覆没——除了先天性耳聋的武士。在与湖女相互发现、试探、追逐、残杀之后,影片结束。

湖女美艳的造型,双人似吸引似逃离的舞蹈,湖畔森林摄人心魄的美,都令人难忘。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5)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大卫·芬奇说,在看完片子时,他希望所有看到这部片子的观众不是用手机,或者至少戴着耳机,不然几乎就是浪费了这样的作品。在当下,这或许是对于一部短片最好的赞美。

在豆瓣上,关于《吉巴罗》的分析帖《吉巴罗与拉美殖民》以五千多点赞位列第一。作者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关于拉丁美洲被掠夺的隐喻,美丽的、身披金鳞的湖女象征着拉美,而武士们则象征着外来的掠夺者。

总之,在许多观众看来,这个故事是提醒我们 “被遗忘的拉美殖民史”。就像加莱亚诺那部著名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样,是对掠夺者的声讨。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6)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王玫 等译

理想国|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2

比如在该书章节《黄金与白银热》中,加莱亚诺陈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国家需要面临的来自西方成熟工业社会的挑战,这个地区是“国际集中化进程的牺牲品,而且以后还得为自己的工业落后付出代价”。

这是一种极为正确且方便的角度,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双人舞之中,惨痛的历史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让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阐释角度。

尽管作品诞生之后,解释权便很难留存在创作者手中,每一个角度,在当下都不会失去意义。但是,在看完阿尔贝托·米尔戈的采访之后,我却发现,他的作品创作的出发点却并非“政治的”。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7)

阿尔贝托·米尔戈。

在解释片名《吉巴罗》的由来时,他说:“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最开始我只是想要做一个在密林之中骑士的故事。”

最初他甚至不知道Jibaro是什么意思,在定下之后,他才开始了了解这个名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一些地区它指的是“野性的”,在另一些地区的确是指在田野间做农活的人……

那么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导演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那种能让主角变为‘更好的自己’的拯救世界的英雄之旅。”

导演想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且这份爱并非单纯的搜寻他人之爱,影像背后的经验来自导演自身。

“湖女和吉巴罗武士都是以我自己为原型的,我会选择那个对我自己不是很好的人(做恋人)。我觉得很多人都会这样,有点儿像是自虐。有时候我们会进入到处都是警戒的地方,但是我们会忽视这些警戒。我同时也会被美丽的事物吸引,我也并不关心这美丽的背后藏着什么。……这两个角色是综合我自己很多‘有毒关系’的经历,创作出来的。

其实这是才华横溢的米尔戈作品中一贯的主题。

在第一季《爱死机》中大放异彩的《证人》里,他要讲述的是:“似乎永远走不出的(亲密)关系。”在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皆为爱》里,他也是通过咖啡馆里的中年男子,从观看者的角度,讲述爱的无数种可能——就如同英文名The Windshield Wiper(雨刮器)那样,雨刮器每刮过一次,我们就接触到了一种我们极为熟悉的有羁绊的爱。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8)

《皆为爱》剧照。

米尔戈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爱欲之死》中提到的现代社会带来的关于爱的“无能为力”。

韩炳哲认为:“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情态动词就是承认‘无能为力’。”

在现代社会中,互相吸引、撕扯以及“无能为力”,或许才是《吉巴罗》的主题。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9)

《爱欲之死》

[德] 韩炳哲 著,宋娀 译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2019-3

在湖女和武士力量与温柔并存的共舞之中,我们或许都看见了自己。进度条到最后时,大部分人想起的或许不是关于拉丁美洲的寓言,而是画面带来的美丽、不适和关于“无能为力”的怅然。

这也是为什么说《爱死机》早已经超出“科幻”,它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未来和过去。

03

知晓你,爱你,侍奉你

另一个在中文社交网络上讨论度最高的是《机器的脉搏》。

宇航员玛莎和波顿在木卫一上执行任务时遇到灾害,波顿牺牲,玛莎拖着波顿的尸体行走在荒凉的“伊俄”(木卫一的别称,原意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恋人)上,故事由此展开。

“木星低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又大又亮又美。……在左边是代达斯羽流,伊俄向天空喷射出无数硫磺和二氧化碳,形成了一道高达两百公里的烟羽。……这是宇宙中最壮观的景象,而她却没有心情去欣赏。”

这是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原著开始——一个极美但是也极为常规的“科幻故事”。陷入绝境的宇航员很容易让人想起《火星救援》式的故事,但是在最后却发现,和《吉巴罗》一样,这不是“英雄之旅”,它是自我发掘、自我毁灭和复生的故事。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0)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为了抵达求救位置,玛莎不断给自己注入了甲基苯丙胺,于是“进入”了幻觉——逝去的波顿的声音传来,开始和她交流。天地中茫茫然一人的玛莎,和恐惧搏斗,和回忆搏斗,和波顿的声音搏斗。但是最后,她被“驯服”了。

伊俄的内部产生磁场,在木星的磁气圈上钻了一个洞,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高能粒子磁力管,将伊俄的两个磁极与木星的南北磁极连接起来——它是一个巨大的,被创造出来的“机器”。

壮观的景色之间,玛莎问伊俄,它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伊俄回答:“为了知晓你,爱你,侍奉你。”

动画精准地还原了原著中的景象:

“硫火山柱散布在火山沉积物平原上,仿佛一座座怅然独立的李普希茨硫石雕像。……她哭着穿过这些怪异的硫石像。泪眼朦胧中,仿佛它们正和她擦肩而过,向她身后走去。仿佛它们正一边走,一边跳舞。在她看来,它们就像一群女人,仿佛《酒神》……不,《特洛伊妇女》中的悲剧人物。荒寂、满心痛苦。像罗得的妻子一样孤独。”

就像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普罗米修斯》中来到地球的造物主那样,玛莎看到的巨像,似乎就是创造这个“机器”的更高存在。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1)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在原文中,玛莎和“伊俄”展开了对话,在生命的尽头,玛莎似乎仍然带着巨大的好奇心。

当伊俄确认玛莎是自己的“创造者“,玛莎继续追问:“我呼吸氧气?还是甲烷?我有触角吗?有触手吗?有翅膀吗?我有几条腿?几只眼睛?几个头?”

“随你所愿,或多或少。”

“我以前来过这里,对吧?像我这样的人。能移动的智慧生命形态。然后我又离开了。我离开了多久?”

“多久——”她刚要追问。

“很久。久远。很久很久。”

原著中的玛莎,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并不是遇到事故、同伴离去,而是需要和关于失败的记忆缠斗。

“她从来都不相信自己会成功。区区玛莎·凯维尔森,怎么可能斩获大功。她一直是个失败者。……她从未得到过她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最后,玛莎纵身一跃,投入伊俄的熔硫池中。这是她的毁灭,也可能是她的开始。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2)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这个故事乍看平淡,但却写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与矛盾。

整个故事和尼采的“超人”学说那样契合,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写道:

“当一个漂泊者穿过漫漫长夜,为重负和深渊所累,依然彻夜激昂,他就常能鼓起勇气;于是猝死在他看来不是恐怖,反是妩媚诱人的幽灵。重负、修途和长夜,顿时一切皆消!”

纵身一跃的玛莎在最后就是完成了她的重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更高的存在。

可以看出,不管是原著还是动画作品里,面对宇宙的困惑与恐惧,转化为对个体生存意义诘问之后,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大的震撼。

04

最精美的标本

不只是以上讨论度最高的两集。《爱死机》中的每一集,都是对我们自身和所处当下的讨论。

大卫·芬奇亲自指导的《坏旅程》改编自尼尔·亚瑟的原著。货船在异域海洋之中遇到了如同巨大螃蟹的海怪“死神多足兽”,于是一个如同异形的故事陆续展开。

在被“背叛”之后,船员托林成为了比“死神多足兽”更恐怖的存在,队友们一个个被他投送给海怪,惨死于海上。

这是一个“屠龙者变为恶龙”的故事吗?似乎也不是,托林变得独断、恐怖的表面下,是他对世界的放弃。

他不再信任周围的人,并且充满了厌弃与鄙视——因为其他船员不仅试图把他害死,还想要祸害岛上居民以求自保。对人类和自己本身的厌弃,反而成为了主角存活下去的原因——有些讽刺对不对?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3)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大卫·芬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很喜欢这个“你不得不跟一群和你对怎样处理海怪有不同意见的伙伴沟通”的设定。现代社会里所有的人似乎都要面对托林的困境,你的伙伴或许会背叛你,你不得不和你不理解的事物沟通,你心怀天下但却只能在当下畏缩不前……

另一部《迷你僵尸之夜》,剧本的开头是这么写的:“所有的画面都通过移轴效果呈现,仿佛更高级的物种通过望远镜观看到人类闹剧。所有画面都在‘真实世界’中拍摄,但是呈现效果使一切看起来迷你可爱,几乎像玩具一样,这也对时间有影响,所有时间的流速也比正常稍快。”

我们习惯了《行尸走肉》的故事,在如此旁观的角度下显得可笑。人类毁灭,不过是宇宙的一个屁。这样似乎暗合了我们熟悉的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的平衡,是人类无法染指的,从更高点观看,人类的自大是可笑的。

贯穿整部《爱死机》第三季的,是一种人类当下面临的倦怠与焦虑。

韩炳哲的《倦怠社会》里这样形容此种现代社会的困境:

“随着自我逐渐弱化,自我存在的重心从自我转移到世界。这是一种‘亲近世界的倦怠’,而自我—倦怠则是一种孤独的倦怠,一种厌世的、摧毁一切的倦怠。前者“打开”了自我,使它变得对世界具有‘可穿透性’。它重新建立了一种‘二元性’,而孤独的倦怠则将之摧毁。人们能够重新相互关注,相互接触。‘倦怠成为一种途径,通过这种倦怠人们能够被他人触动,也能够触动他人。”

豆瓣9·7全程高能(爱死机这分低了)(14)

《倦怠社会》

[德] 韩炳哲 著,王一力 译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2019-6

《爱死机》新一季从不同角度讲述我们的孤独、倦怠、迷茫,或许正是它回到神坛的原因。尽管它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当忙完一天回到家中,观看这部剧集的观众们,似乎也在这些短片中找到了安慰。

很多年后回看《爱死机》,它会是我们当下的小小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