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汪丹

七十岁老人的血糖78要降糖吗(78岁老人突然暴躁易怒)(1)

78岁的王先生今年体检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对于自己的血糖控制一直很严格。近期他变得脾气暴躁、易怒,直到有一天晕倒在地,被家人送医后才发现,他的血糖只有1.8mmol/L,原来是低血糖导致了他突发昏迷。

降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北京老年医院的王敏医师提醒,即便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不同,降糖目标也仍需要“量体裁衣”,不是越低越好。

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得越好,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低,死亡率也就越低。但这并不是说“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因为随着血糖值的下降,低血糖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低血糖可以诱发心脑血管患者的心脏和大脑缺血,造成心肌缺血或脑梗死,甚至昏迷和死亡。

医学上,人群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这也是大部分成年人的降糖目标。但血糖正常范围与血糖的控制目标并不一定一致。一些伴有特殊病情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不必达到正常范围,需由医生根据病情确定血糖控制目标。

不同人群血糖控制分3级

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具体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分为3个等级:宽松、一般和严格。

宽松控制: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水平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3.9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9%。比如,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伴有精神或智力障碍的人、反复发生低血糖的人,尤其是那些预期寿命小于5年(如癌症患者)或者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的患者,血糖控制相对宽松,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9%即可。

一般控制: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水平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适合一般控制的目标。

严格控制: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水平4.4—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程较短、降糖治疗中无低血糖、无其他伴随疾病及并发症的非老年(<65岁)患者,均需严格控制血糖。

唯有坚持因人而异的个体化降糖,才能保证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同时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才是最合理的降糖之道。

供图: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