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在东印度公司于1689年所获得的又一份特许状里赫然写道,“除对印度进行贸易外,公司还可以对印度实施管理,可以在印度设立商馆、仓库、生产厂等,并要对贸易据点实行管理。” 这预示着,东印度公司除了要进一步开展贸易和得到更多的贸易特权外,还打算在印度建立殖民地,通过在印度获取领土霸权来维护公司的商业霸权——“在印度成为一个国家”。或者,用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话说,“(东印度)公司的命运就是提出由一个文明国家(英国)统治一个半野蛮附属国(印度)的真正理论。”

东印度公司其实很早就来到了印度次大陆。从 1607 年起,公司几乎每年都有船只驶往印度进行贸易。到了1613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从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在苏拉特建立商馆的权利。只不过,当时已有葡萄牙人捷足先登(一百多年前就到了)。在处处遭受葡萄牙人钳制的情况下,英国人在17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也只能满足于在印度东西沿海两岸(孟买、马德拉斯及加尔各答)建立一些桥头堡。起初,东印度公司来到东方,只求贸易,不敢有别的奢望。英国人通过恳求在各地建立贸易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沿海口岸的贸易点建立了城堡,又在城堡内构筑工事,建造粮食仓库、兵营哨所及殖民地的指挥中心。这些城堡往往设立在沿海口岸。在莫卧儿帝国走向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东印度公司分别同各地的土王、官员或大地主通过租赁、购买或契约的形式获得土地。久而久之,东印度公司反而“鸠占鹊巢”,这些据点成为印度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印度公司为什么走向末路 印度的新主人东印度公司(1)

《1757年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后会见米尔·贾法尔》

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这些“国中之国”的建立,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税收。附近许多印度人为避免战乱,迁居到英国势力的地盘里去,税收也随之增加。这不但展示了建立殖民地的好处,进而揭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占有领土,垄断政权,是达到排除竞争对手、垄断商业利润的最可靠保证。对于商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诱惑更吸引人呢?于是,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很快忘记了自己的本职,转而去充当将军和政治家的角色了。

“贸易与征服之间的界限在1750年就已经模糊了,在公司发展成一个可怕的领土征服和军事力量之后,这种区别就更不存在了。”1757年6月23日的普拉西战役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由克莱武统率的区区几千英军,竟战胜了孟加拉统治者的7万大军。从此,东印度公司俨然以土地征服者的姿态出现了。它不但变成了印度最富庶的孟加拉地区的主宰,还使次大陆的其他封建土邦逐渐沦为自己的附庸。一个世纪以后,英国著名的政论家麦考莱勋爵,为此吹嘘道:“克莱武以死亡22人、伤残50个兵士的代价,用将近6000个战士征服了一个比大不列颠地域更大、人口更多的帝国。”就这样,英国东印度公司股东会成为“小议会”,董事会变成“小内阁”,印度总督和参事经英国议会遴选后由董事会任命,总督必须对公司董事会负责。东印度公司真的变成了一个国家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