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
毛主席
一位是湖北省大冶县铜山口岩山朱村的铁匠朱其升。
一位是衡东县的贫农彭友胜。
这是外界对他们身份的认知,但在这三人的心中,他们一直都是关系亲密的结拜兄弟,是彼此心底最深处的牵挂和羁绊。
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三人是因何机缘结为兄弟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成功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始说起。
投笔从戎 一心为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革命组织兴中会,举起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大旗,在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
考虑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为了扩大军队的力量,他们开始在学生和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会党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加入,为起义的胜利提供保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工程第八营的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成功实现了推翻清政府无能腐败制度的第一步,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
图片源自网络
希望之火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民族解放思想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高涨,不乏有文人弃笔从戎,想要为革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功劳,实现民族的早日解放。
其中就包括以优异成绩考进长沙湘乡驻省中学的毛主席。
为了响应革命的号召,为了表明反抗清政府统治的决心,毛主席剪去了自己的辫子,奔赴就近的革命队伍参军。
毛主席
但是有着一腔抱负的毛主席却被拒绝了。
正是革命的用人之际,新军的招募人员为什么要将毛主席拒之门外呢?
原来,新军招兵是有规定的,不是所有人想当都能当得上的。
这条硬性的规定就是有人愿意为其担保!
但对于毛主席而言,有着书生身份的他又该去哪寻觅愿意为自己担保之人呢?
毛主席
面对预料之外的挫折,抱负满腔的毛主席自不会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据理力争,希望能为自己争取到当兵的机会。
只要尚有一丝的希望,毛主席就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毛主席不断地向招兵的人讲述道理,表明自己参加革命的原因。
招兵的人虽是不为所动,但是这不小的动静却是吸引了朱其升的注意力。
朱其升将毛主席叫到一边,面对突然而至的生人面孔,毛主席虽是心有疑虑,但是还是主动退身一边,和朱其升进一步的交谈。
“我看你一脸书生相貌,器宇不凡,读书也肯定是大有作为,为什么要执意参军呢?”
毛主席
听到朱其升抛出的疑问,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为革命尽力”。
虽然毛主席的回答只有五个字,但是其中传达的力度和深意就已让朱其升大为震惊,他坚信毛主席一定会是一名铁骨铮铮的爱国人士,于是他决定帮毛主席一把,成为他入军的担保人。
但是考虑到自己在部队中的身份,朱其升便心生了一丝的忧虑,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将这件事情禀报给彭友胜。
一向惜才的彭友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两人联名的担保之下,毛主席得到了参军入伍的资格,成为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新兵。
毛主席
毛主席对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朱其升和彭友胜心怀感恩。
那么,朱其升为什么会甘愿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让朱其升为难的事情彭友胜却是能轻松做到?彭友胜在营中又位居怎样的地位呢?
这一切,还要从彭友胜23岁参军开始说起。
1884年,彭友胜出生在湖南省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那一年的中国也有一件大事发生。
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趁着清政府守军不备,突袭马尾港口,击沉了11艘好不容易建成的战舰,更是让高达七百多人的官兵殒命当场,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图片源自网络
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已是昭然若揭,因此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注定是穷困艰难。
出生在这个时期的彭友胜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堂,他终日的时间都是在砍柴、放牛、捕鱼之中度过。
图片源自网络
这样的生活看似趣味横生,但是随着年岁的渐长,彭友胜却是愈发的不愿就此度过自己的一生。
为了补贴家用,也为了走出乡村见识外面的万千世界,1899年,彭友胜选择了离开。
只身一人来到长沙的彭友胜并无一技傍身,为了养活自己,他做过很多份苦力的工作,多番尝试之后,彭友胜选择了参军,在1907年成为了湖南新军的一员。
图片源自网络
进入部队之后,彭友胜找到了自己的沃土,踏实能干的他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提拔,成为了副目,管理着十三名士兵。
这份官职虽然称不上是位高权重,但是也让彭友胜在部队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也正是如此,彭友胜才能成功为毛主席解围。
那么,朱其升又是何许人也呢?他又是为何选择当兵这条道路呢?
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为了果腹,为了找一个容身之所,为了自尊不会被人随意践踏。
这就是朱其升从军的理由。
1891年,朱其升降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偏僻山区,家中包括他在内共养育着四个孩子,家境实在是普通。
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学一门手艺谋生补贴家用,朱其升的父母在他12岁的时候便把他送到了湖南田江学手艺。
但是朱其升的师傅却是一位抠搜又暴虐之人。
图片源自网络
因为是学徒,所以朱其升并不能领到薪水,但是即便如此,师傅在提供餐食时,也并未对朱其升予以优待,提供的饭总是不够吃。
可朱其升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但老板却是丝毫不顾。
有一天饿到几乎昏厥的朱其升偷吃了老板家的一点米饭,老板发现之后,不由分说扬起手掌对着朱其升的脸就狠狠地扇了下去。
图片源自网络
不堪受此侮辱的朱其升一时气不过,收拾好自己的衣服连夜便离开了老板家中。
四周都是路,但真正离开的时候,朱其升却是不知道自己该前往何处。
“天下之大,我不信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怀揣着这样的念头,朱其升来到了长沙,参军入伍,成为赵恒惕管辖下的一名新军,时任副目的正是彭友胜。
图片源自网络
二人因此结缘,朱其升艳羡于彭友胜的魄力和年少有成,彭友胜也对朱其升稳重和守戒颇具好感,再加上两人都因各自的原因和湖南结缘,所以在军队中,两人的的关系一向交好。
也正是因为这般缘故,朱其升才会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想要寻求彭友胜的帮助。
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是毛主席还是顺利实现了自己当兵的愿景,并且踏踏实实地在兵营中学着作战的要领和枪法。
图片源自网络
正是革命的飘摇岁月,所以兵营的训练生活也是极尽艰辛,但是不管训练多么辛苦,毛主席都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毛主席的天资聪颖外加朱其升和彭友胜的鼎力相助,因此他在兵营的一众新兵中表现不凡,尤其是在进行“打轮“训练时,更是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俗的谈吐加上高效的执行,已是让彭友胜和朱其升对毛主席青睐有加,在“挺身而出”事件之后,三人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位兵营的士兵欺压一位卖香烟的老婆婆,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上前就指出了其行为的错误性,要求其准额的将钱款放到老婆婆的手中。
毛主席
可那位蛮横的士兵却置若罔闻,大摇大摆地离开了现场。
为了不让老婆婆无辜受冤,毛主席从自己口袋中拿出了钱财,放在了老婆婆的手上。
可作为新兵的毛主席每月的饷银却是只有七元,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坚持这么做。
那位士兵却是丝毫不领情,认为自己失去面子的他竟然意欲实施报复,但却被朱其升和彭友胜两人拦了下来,自知失势无力的他便也就灰溜溜的离开了现场,此后也不敢在部队蓄意滋事。
结拜兄弟,离散不离心“古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今有你我兄弟三人红枫坡前结为至交,往后的日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做一生的兄弟”。
部队的情谊让三人感觉到了身处异乡却宛若胞亲的感情,于是三人决定义结金兰,成为彼此身后坚不可摧的依靠。
毛主席(第一排中)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份情谊,朱其升在看到已然寒冬毛主席却身穿单薄的春衣之后,不予思索地就将自己新发的棉服给予自己的兄弟,帮其抵御寒冷的冬风。
毛主席感恩于在部队中所受的种种恩情,因此他也不吝于发挥自己的价值,免费为部队的士兵们读写家信。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年的时间,1912年,毛泽东离开了军队,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笔杆子,在1914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朱其升也做出了离开部队的选择。
图片源自网络
虽然朱其升与自己的师傅是不欢而散,但打铁的手艺和技巧被他铭记在心,退伍之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过上了打铁手艺人的生活。
图片源自网络
而彭友胜却选择了留下。
三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在三人的心中,其余的两位兄弟却依旧是心底最深处的羁绊。
下学之后,毛主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仅在1920年的11月的湖南,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还在此后揭露农民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举国同庆,曾经的两位兄弟也是为其由衷的感到自豪。
1949年10月1日
但是1951年3月14日,毛主席却突然间收到了一封来自彭友胜的感谢信,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为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抗日战争之后,党中央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下达了多项解决土地问题的原则。
1951年1月,土改工作组到达彭友胜的老家,进行土地的分配和改制。
土地改革
彭友胜从部队离开之后,虽是从事过多年的仓库保管员,但是家中依旧是一贫如洗,因此他被列为贫农,免费分配到了土地和耕牛。
彭友胜知道,这样的恩情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因为国家良好的发展政策,为了感谢国家的恩情,大字不识的彭友胜这才拜请村里的先生写了一封信件寄给毛主席,感恩新中国的各项制度对老百姓的帮助。
收到彭友胜的信之后,毛主席内心非常高兴,当即给彭友胜写了一封回信!
毛主席的信件很快就寄到了彭友胜的家中,收到毛主席来信的彭友胜也是喜不自胜,脑海中反复闪过那段青葱时光的部队生涯。
毛主席回信
1952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老友朱其升,为了避免好友间的生分,毛主席主动开口说出了“其升兄,不必唤我主席,你我之间,喊我润之即可”。
听闻毛主席的话,朱其升的心间更是感动不已。
虽说两人已经阔别多年,但是彼此之间却是没有丝毫的生分,他们互诉彼此的近况,讨论基层百姓的生活。
毛主席
临近离开的时候,考虑到朱其升窘迫的家境,毛主席还拿出了自己五百元的稿费塞进朱其升的手中,以报当年的恩情。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朱其升前往北京的费用,也是毛主席伴随着信件寄到朱其升的家中。
毛主席(右一)
四海皆是友,五湖皆是兄,毛主席待人一向如此,严格恪守制度,却从不会渲染自己的身份。
对待自己的好友毛主席是如此,对待中国的贫民百姓毛主席也是如此,对于邻邦,毛主席的态度也是亦然。
毛主席(右)
毛主席的心胸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对人待事上也有着自己一套不可撼动的准则,显著的身份从来不是他身上的利器,温润如玉的性格才是他交往的一向准则,此行此举,此心此为,值得世人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