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阿尔伯特纪念钟楼,接着前往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北爱尔兰到爱尔兰,反倒比从苏格兰到北爱尔兰方便,不需要再横渡海峡了,驱车就可以直接抵达了。来之前还真不是很清楚北爱尔兰和爱尔兰有什么关系,这次来了,才明白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北爱尔兰只是属于英国的一个地区。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所以我们这次的行程才被称为英爱之旅,指的就是英国和爱尔兰两个国家。爱尔兰全称为爱尔兰共和国,它是一个独立的欧洲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位于欧洲西北海岸的爱尔兰岛,其国土面积约占该岛南部的5/6面积。剩余东北部的1/6面积才属于英国,称为北爱尔兰,而北爱尔兰的首府就是我们刚刚去过的贝尔法斯特。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这次的英爱之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与学习,借着这次旅行的机会补上这一课,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的收获。不列颠群岛包括两个主要岛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最大的主岛就是大不列颠,也就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所在的岛,另外的一个主岛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所在的岛。因为爱尔兰与北爱尔兰在一个岛上,所以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到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就不需要过海峡,而可以直接到达。
为什么同在一个岛上,北爱尔兰地区却不属于爱尔兰这个国家呢?这要从英国的历史开始说起。在很久以前,爱尔兰岛是一个整体,岛上住的基本都是欧洲大陆移民。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但统一的文字、语言与文化使这些生活在爱尔兰的人的民族认同感极强。1169~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开始对爱尔兰进行侵略,虽然爱尔兰人尽力反抗,还是没能阻止英国的入侵。1541年,英王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1800年,爱尔兰同英国签订爱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被英国完全吞并。45年后,爱尔兰遭遇了土豆大饥荒,而土豆又是当地人的命根子。本来英国政府是有能力为爱尔兰人民提供进口粮食的,但他们却对饥荒熟视无睹,由此造成爱尔兰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这件事让爱尔兰人十分不满,埋下了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种子。1919年1月,趁着英国刚刚结束一战元气大伤,英国国会里的爱尔兰议员们在爱尔兰组建了爱尔兰国会,并发表了独立宣言。英爱战争随之打响。由于爱尔兰反英武装的日渐壮大,加上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同爱尔兰于1921年12月签订了英爱条约,允许爱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英国。1949年,爱尔兰共和国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并退出英联邦,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英承认爱独立,但拒绝归还北部6郡。所以,北爱尔兰的六个郡至今仍留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不过,数百年来,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政策,留下了“北爱尔兰问题”。英国是一个新教国家,而爱尔兰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于是,北爱尔兰这个地区就呈现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共同生活的局面。一直以来,北爱尔兰地区的新教徒坚持留在英国,而天主教徒则希望北爱尔兰从英国分裂出去,实现爱尔兰统一。于是,围绕着教派矛盾和地区未来,双方暴力冲突不断。虽然新教徒在政治和人口上占了优势,使北爱尔兰地区留在了英国。但两派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了解了爱尔兰和英国的爱恨情仇,不得不提一下英国“脱欧”。现在在英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自从英国“脱欧”公投后,有不少英国民众蜂拥着申请爱尔兰护照。现在脱欧已经正式开始,脱欧后英国将不能享受欧盟的各项优惠政策。然而,爱尔兰与英国脱欧没有关系,还是欧盟的成员国,英国与爱尔兰之前享有签证互免协议(BIVS),所以很多英国人便想到申请爱尔兰护照,以继续享有欧盟内各项福利及便利。英国脱欧后,派生出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北爱尔兰地区是否会“脱英”呢?
我们此时是从英国前往爱尔兰,在这么一个小岛上就从这个国家转换到了另外一个国家。从北爱尔兰到爱尔兰,路程真的很近,从贝尔法斯特出发,经过40分钟车程就进入了爱尔兰共和国的境内。另外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居然遇到了这样的好天气。
在欧洲经过国界就这么简单,就像我们开着车从一个省进入另一个省。因为都在同一个岛上,地形地貌田园景色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经过一个多小时时间,我们来到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都柏林(Dublin)这个字起源于爱尔兰语的Dubh Linn(意为"黑色池塘")。都柏林的现代爱尔兰名为Baile Átha Cliath,意为"芦苇障碍做成的浅滩之城",则是指在黑色池塘旁边的定居地。利菲河,都柏林的母亲河,它穿城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使这座古城更见幽静、清新。河水波光粼粼,像一条黑色银河给这个城市抹上了一抹明艳的光色。都柏林就是由这条“黑河”而得名,在爱尔兰语为“黑色池塘”的意思。爱尔兰以泥炭的出口业而被称为“泥炭王国”。其首都都柏林爱尔兰语的词意就是“黑色的爱尔兰岛池塘”。都柏林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岸,坐落于利菲河河口。这一带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乌黑的利菲河河水将利菲河口的海水都能染黑。
驱车抵达都柏林市区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塞缪尔•贝克特桥。塞缪尔•贝克特桥是都柏林最新的桥梁,已成为一个横跨城市海上入口的地标性可移动建筑。这是一座斜拉桥,连接了利菲河南岸的约翰•罗杰森码头和北岸的北墙码头及行会街。这座建设性大桥以爱尔兰著名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名字命名。
塞缪尔•贝克特桥主跨为123米,梁宽28米-33米,钢弯桥塔高46米,由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Santiago Calatrava),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9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大桥位于市中心的东方,地处新开发的港区“心脏”,为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以及行人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并对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以及商业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桥形状为非对称的,侧面像一把“竖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作90°旋转,使大桥开启,让船只通过。2012年7月5日爱尔兰邮政发行《重要的科学里程碑》邮票一套2枚,其中就包括塞缪尔•贝克特桥。
因这座桥不是我们此行的游览景点,只是驱车而过,再说,这样的桥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实在算不上啥景点,咱们这样的桥和比这更大更雄伟的大桥多了去了。
在这条连接着大海的利菲河内,还有一些帆船,不知是正在使用的船只还是只为展览所用。
大巴车行驶在利菲河岸,两岸风景近在眼前却无法亲临。旅行中无法停留的地方,只能是车览 车拍。
都柏林众多著名的景点都分布在利菲河南北两岸。南岸(River Liffey South)的著名建筑有圣三一学院、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都柏林城堡、圣斯蒂芬绿地及圣殿酒吧区,北岸(River Liffey North)的艾比剧院,是复兴爱尔兰现代文学重要的根据地。
在河的中央,建有一些形状如海鸥的雕塑,为这条河增添了亮点。
因为都柏林安排的行程很短,对都柏林的城市印象基本上都靠车拍。
在世界的文学史上,有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一道璀璨的光芒。乔伊斯后半生一直飘泊在外,但从他1882年出生到离开故乡的22年里,他的家竟然在都柏林搬移了17次之多。如今,人们去拜谒乔伊斯故居,最常去的是位于乔治北街35号的乔伊斯中心,我不知道乔伊斯中心在哪个位置,但在车上看到了这样一座乔伊斯之家,这应该也是乔伊斯居所那17处之一吧。
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有种特殊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都柏林之门。
都柏林之门如今是都柏林城市的一道风景。
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到都柏林旅游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会是看都柏林老百姓家门口的门。都柏林的门是我看到过的最平常的门,也是最为特别的门。寻常百姓家普普通通的门,没有围栏阻隔,只是被漆成了不同的颜色,普通的门就成了都柏林的一道风景,成为都柏林的象征。
菲德威廉姆广场的门建造于1791年至1825年,据说以前这里的门都是白色的。两位著名的作家乔治·摩尔和哥瑞德是邻居,为了防止烂醉的哥瑞德入错家门,摩尔就把家门涂成醒目的绿色;而哥瑞德为了提醒喝多了的摩尔,把门涂成红色。于是,两个脾气古怪的作家成就了现在都柏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在路过每一扇漂亮的门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象里面的故事。
关于都柏林之门,还有一个传说,是聪明的妻子为了防止自己喝醉的丈夫以敲错门为借口,上错别人的床,于是把自家的门涂上颜色,画上图案作为标记。其实与前面那个说法异曲同工。
这还插上了国旗与欧盟旗帜,是不是也算是一个标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