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有一首歌能让你久听不厌,久听不舍,在我这里要数古词新曲《月满西楼》。

第一次听到安雯那深沉凄婉、如泣如诉的歌声时,也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本来已躺在异乡酒店里准备休息的我,无聊地翻看电视,就那么不经意间,《月满西楼》那情那境那意那韵从MV里跳了出来。

一曲终了,我的睡意远了。不由缓缓起身,推窗默立,静静看着窗外的明月泪流满面。

异乡的夜晚,深邃如千年古井,静寂无声,惟有那珠玉般流淌的乐曲萦绕耳边,敲击着波澜起伏的心绪。

正是歌中那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勾起心中无限况味。与情有关,但“此情”,并非单指儿女私情,而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及翻译(由李清照一剪梅)(1)

歌词源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秋》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一剪梅》的创作背景。大约写于李清照34岁左右,她的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佑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审判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而尽管李清照曾亲自写诗向自己的公公求情。也没能挡住三天之后,家产被封,丈夫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

大概在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间,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俩也因此得了一段和美光阴。

无官一身轻,夫妇二人一心一意精研金石书画,还时常在茶余饭后坐在归来堂中烹茶论诗。兴起之时,还指着满满10余间屋子的金石书画与书籍,互相拷问对方,并以此赌茶取乐。

到了靖康二年(1127年),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则返回故里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

哪料想就在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留在青州的诸多有价值的文物悉数被毁。

更为凄惨的是,当李清照带着挑选的15车金石书画准备投奔赵明诚时,却得知赵明诚因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内心惧怕,而弄根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埋在心底的凄苦愁怨,也常发于笔端。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便是须眉男子赵明诚所不具备的情怀。赵明诚也因此郁郁寡欢,不久病逝。

赵明诚死后,有人谣传说他曾托人把文物献给了金国。李清照虽然对丈夫临阵脱逃深为不满,但又怎能不念及30多年的夫妻恩爱,为了替丈夫洗刷冤屈,她就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

于是,为了还赵明诚一个清白,李清照便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

而《月满西楼》写的正是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之情状。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歌词文本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思

李清照17岁与赵明诚相识,18岁就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学生的他。幸运的是,大词人李清照选择了婚姻也嫁给了爱情。少年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爱金石书画,时常诗词唱和,有着说不尽的欣悦。

沉浸在婚姻幸福中的小夫妻,自然是一刻也不愿意分离,哪怕是在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亦倍觉思念与伤感。也要捉笔写一首“半夜凉初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醉花阴》,表达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及翻译(由李清照一剪梅)(2)

而《月满西楼》开篇起句就以“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先为多情词人的相思怀人,置入了一个哀婉凄清的场景。

秋风渐起,一个人泛舟登程。既然注定了离别之苦,那就任凭落花随着流水去,而不指望悠悠碧水能带走片片离愁。只盼望着“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能早日收到丈夫的书信,以托明月寄深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许远在外地的赵明诚,此刻也同样思念着李清照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刻的相思,是分别两处的两个人共同的情怀。

本可以心有灵犀,可就是衷肠难解,欲语还休,“此情无计,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刻,月明星稀,面对着席冷荷残、萧疏万物,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又该怎样排愁遣闷?“此情无计,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借酒浇愁?不,此刻不能饮酒,也不想饮酒。长歌当哭,此时饮酒也无非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那就干脆换下罗裙,穿上便装,独自撑船行舟在旅途中解闷吧。可是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在没有你的日子里,可叹女人的青春华年,就像这悠悠江水,空自流淌,一去不回。羞说“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只期盼月光照满楼头时,能收到你寄来的情书……

纵观自古以来写相思的诗词,能如这般通篇皆见琅琅上口,声韵和谐之对偶句,读来却又如此浅白易懂,清丽隽永者,非李清照莫属。没有露骨地去写情思,却又在字里行间种下了无限情思。

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旋律更添几许缱绻悱恻

旋律对于一首曲子来说就是曲子的核心,是整首音乐的灵魂。

《月满西楼》中,作曲家作曲家苏越将宋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既不拘泥于古曲,又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而是在古韵悠悠的曲调下加入现代审美。在所谓“曲子词”的古典乐谱中,加入、声乐艺术的元素。

为将词与曲巧妙接洽的同时而又不失其神韵,故依乐段来分片,采用二段体曲式结构,其乐句均为方整乐句。而旋律的转调也设计在第二个乐段中,将音区也完美控制在人声的自然声区以内。从全首曲子来看,其旋律布置均匀、明快简洁。级进式的运用使得旋律音起伏有致,从而达到与词的本身诉说相融合,使之带来舒适得体的旋律美。

我们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尤其是音乐与文学。好的文学本身就自带韵律,能吟能歌,古代诗词本身就是吟诵,而非今天的朗诵。每每听叶嘉莹先生的吟诵,都会觉得是如痴如醉的享受。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及翻译(由李清照一剪梅)(3)

今天的艺术家们能把曲情与词情,揉合为音乐艺术的诗化抒情,用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来展现词情曲情的旋律魅力。

用音乐的节奏美把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融合,以具体的词体对应相应的格律,从而达到以曲拍定韵位,以诗词韵脚与歌词韵律相结合,生成适合古词新唱的音乐。

语言与旋律韵律相结合,才能使语言的音乐性通过旋律音乐化得以体现,因为,语言的音乐性与旋律音乐化是挂钩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让我们再从头听一遍《月满西楼》。

闭上眼睛,在旋律的流淌中,仿佛能看到词人在荷叶消残,凉风袭人里,独倚栏杆,远眺思念之人的孤寂忧愁的身影。这种适合表达忧郁与黯伤情感的七声雅乐羽调式,将词人心头浓浓的愁丝与凄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完整首《月满西楼》,本来不懂音乐的你,也能从中感觉到这种以主题旋律线进行连结起来的旋律清新流畅,而其中水平式、波浪式、环绕式等多种类型的音乐波动,使得在词句连成曲子的时候,旋律又将词人的伤感情绪贯穿始终,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使得古典诗词放在现代的音乐元素中,有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味。


朋友们好,我是舍知堂堂主@舍知堂,水平有限,只是非常喜爱这首有着古典韵味的《月满西楼》,看到悟空问答上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想试着一答,谁知答着答着就成了自不量力的浅析文本,再一看字数,作为问答来说稍长,怕没人看,故忐忑一番又挪过来发成了文章。不当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拍砖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