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的杭州灵隐寺,万籁俱静。

唐代诗人宋之问徜徉在这静谧的氛围里,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的诗句。可是,就此卡壳,怎么也续不上后两句了。

纠结之间,只听一位老和尚从旁喃喃道“何不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续之?”宋之问听罢,大为惊叹: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意连贯,意境悠远,正是他想要的!本想次日跟老和尚再切磋几句,却发现老和尚不见了。

老和尚究竟是谁?宋之问多方打听,终于获悉了答案:骆宾王。

这是一段传说,真假难辨,但至少说明:骆宾王大名鼎鼎,老百姓念念不忘。不过,骆宾王的一生,却不像老百姓印象中那么离奇,更多的只是怀才不遇。“骆宾王”,不是朝廷封号,而是真实姓名,语出《易经·观卦》里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冠以这样的名号,看似托大,实则恰如其分。

骆宾王最后的下场(骆宾王格局小了)(1)

图片来自网络

论能耐, 骆宾王是“神童”。七岁能诗,脍炙人口的《咏鹅》诗即出自其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七言诗和边塞诗方面的成就,使他跻身“初唐四杰”行列,跟王勃、杨炯、卢照邻比肩,诗作是四人里最多的。

论事业,骆宾王很窝囊。尽管唐代不似东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科举考试为庶族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阶梯,可是,科举录取人数毕竟有限, 而骆宾王为人豪放不羁,根本不是坐得住考场、耐得住寂寞之人。于是,他只能委身强人幕府,在道王李元庆、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的司令部里当差办事, 写写画画,做个默默无闻的小文员。虽然也曾纳入编制吃皇粮,当过奉礼郎、侍御史之类的中低级职务,可他实在缺乏做官所需要的圆滑,一直仕途不顺。

俗话说,“物极必反”。有时,倒霉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会峰回路转。骆宾王生活的唐前期,高层的政治斗争一刻未停,而斗争的焦点,就是“人”和“权力”。武则天,先后嫁给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政治手腕高超,政治势力强劲,成为唐高宗时期宫斗的胜利者。

为了这一切,武则天不惜杀死亲生的太子李弘,把另一个亲生儿子李贤从太子大位赶下台。同时,她还构陷托孤重臣(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扫清通向权力巅峰的潜在荆棘。

她赢了。弘道元年(683 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宣布次年改元嗣圣。武则天以母后的名义临朝称制。亲生儿子登上九五之尊,自己的事业也达到了新高度,这是多少母亲梦寐以求的家庭事业双赢的好结局啊!可是,武则天不满足。嗣圣的年号尚未用满一年,唐中宗就被赶下台,废为庐陵王,全家放逐到湖北房陵,名为“就藩”,实则“监视居住”。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眼下只有李旦还算身家清白,这时就被抬出来当皇帝。可李旦只是傀儡,武则天已经在为改朝换代铺路。

朝廷巨变,“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武则天有所察觉,便先下手为强, 派人到巴州(今重庆市)逼死谪居于此的李贤。毕竟,李贤心有不满,又是唐宗室反对武则天的一面旗帜,也许干掉他,反武的气氛会作鸟兽散。然而,这样做非但不能杀鸡儆猴,反而激起了忠于李唐皇室的实力派更多的反抗。

徐敬业,又名李敬业,是唐初名将李勣(又名徐世勣,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的孙子,眼下从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郁闷之余,就会找同样降职失意的官员借酒浇愁。这些人里,既有跟自己一样的“官二代”,也有像骆宾王这样的出身寒微之人。

席间,大家一致认为,导致自己官运不济的主要原因,就是武则天打压李唐皇室,让他们跟着背黑锅。因此,大家“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于是,一场“以下犯上” 的战事爆发了。

打着匡扶唐中宗的名义,徐敬业从扬州起兵,迅即集聚了十几万人。不过,这群野心家只满足于割据江南,以为“金陵王气犹在,大江设险,可以自固”,并未渡淮北上,直取洛阳,而是逡巡长江下游,攻城略地。格局如此之小,武则天当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果然,徐敬业战略失误,满盘皆输。

虽然徐敬业鼠目寸光,但他的麾下并非全是庸才。有一人身处记室之职,不靠刀枪靠文笔,脱颖而出,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他就是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骆宾王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这份气势磅礴的文书不光传遍州县,而且传进了皇宫。

武则天叫人读给她听。内侍不敢不从,只好硬着头皮读。可是,不管檄文里的语言如何尖利刻薄,武则天不为所动,从容平静,边听边跟大臣们议论,甚至被檄文中优美的文笔吸引了。

当听到檄文里“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语句时,武则天竟拍案叫绝,问左右“谁为之”。当得知檄文是骆宾王所撰,武则天不由感慨:“宰相之过,安失此人?”意思是说,这样的人才,怎么让他流落?这是宰相的过错啊!

这一刻,爱才之心压倒了被羞辱的怒火。这一刻武则天表现出的高姿态和豁达胸怀,在鲁迅先生的《捣鬼心传》里得到了高度肯定。檄文对武则天的谩骂,从另一角度理解,也是对武则天传奇一生的赞赏。

骆宾王最后的下场(骆宾王格局小了)(2)

清人绘制武则天像

徐敬业输了,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新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之”。那么,骆宾王为什么会出现在灵隐寺?

原来,根据孟棨《本事诗》的记载,当宋之问获悉作诗的老僧正是骆宾王时,他惊讶不已,忙问个中隐情,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正是由于追击徐敬业和骆宾王的将帅手下留情,找了两个容貌相似的替死鬼,才保全了两人的性命,成全他们削发为僧,得以善终。骆宾王遍游名山大川,最后落脚灵隐寺,一年后就病逝了。或许,徐敬业和骆宾王的漏网,也是武则天默许,有意放条生路。

迅速平定徐敬业,使武则天避免了重蹈南北朝割据混战的局面。尽管武周代唐经历了战火和血腥,但国家未出现大动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这个层面看,武则天不简单。

天授元年(690 年), 当武则天已位九五之尊,实现女皇梦想之际,或许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仍言犹在耳,余音绕梁,令这位女政治家难以忘怀。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回顾,看看骆宾王是怎样描述武则天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 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 成群, 玉轴相接。海陵红粟, 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 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这是一篇对仗工整、立论严正、文笔挥洒、声色俱厉的奇文,体现了唐前期的新文风。檄文开篇先声夺人,以“伪”字冠于武则天姓氏之前,用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将其置于被动境地;接着历数武氏罪恶,昭告天下,强调讨伐行动师出有名,从而发挥宣传鼓动之功。难怪武则天会感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未必匹配得上。赏识之情、惜才之意溢于言表。慷慨激昂地出恶气,并不能掩饰檄文本身的缺陷。文章中攻击谩骂居多,却没有骂到点上。骆宾王揪住所谓狐媚惑主、窥窃神器的嫌疑大加挞伐, 却没有在武则天的政治业绩上大做文章,加以贬损,显然缺乏政治智慧。

那是一个人心思定的时代,大家都看业绩。

武则天统治期间,中国社会整体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冷不丁冒出这样的檄文,自然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响应。

其实,徐敬业打着维护李唐皇权的旗号,代表的是上层贵族、特权阶层的势力,

而武则天大量提拔新贵和寒门士大夫,给普通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人心向背,高下立见。

骆宾王留给历史的,没有创新,没有“革命”,没有所向披靡,只有雄壮的檄文。仅此而已。

本文节选自↓

骆宾王最后的下场(骆宾王格局小了)(3)

骆宾王最后的下场(骆宾王格局小了)(4)

骆宾王最后的下场(骆宾王格局小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