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中结交很多朋友。有个问题:朋友举办婚礼,你该随多少钱才是最好的?
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随得太多,心疼,随得太少,丢脸。
“随礼”,明面上是个礼节,其实就是花钱买个人情和脸面。不懂规矩,不讲真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换不来。
俗话说,礼尚往来。朋友之间,要遵守这些礼节,不但不会吃亏,反而又一次增加了感情。
以礼相待,不求回报
元末,百姓生活艰难。
朱元璋的几个亲戚都死了。可是却没有一块可以下葬的地方。
当地大户刘继祖赐田,就这样朱元璋亲戚才得以安葬。
明朝初期,朱元璋颁布《教民榜文》规定:“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周给。”
无论在哪个年代和地方,老百姓的腰包都不会一样宽裕,总是有些穷人,没有钱去办酒席都没有,只能靠着朋友的帮忙。
所以,你要设法帮助那些贫穷的朋友,在他们在办酒席时,多拿些钱,但不要期望得到什么回报。
也有不少人认为:“你送的礼金,总要收回的。”你送太多礼金给穷人,只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聪慧的人,会在送礼金时解释清楚,或是送一些生活用品来代替礼金。
比如,你的一个朋友,店铺很长一段时间效益不好,没有资金周转,你可以给他发个红包,然后再借点钱,然后,把这件事放到桌子上,这样大家都不会有什么损失。
没有诚意的礼金,就不要
春秋战国时的列子,家庭非常贫困。郑国的统治者子阳,有人向他报告了列子的家事。子阳立刻让人把数百斤的粮食运过来,列子却不肯收。
列子的老婆大怒,说:你瞧,全家都要挨饿。列子说:“子阳并没有送我粮食的意思,是有人让他这么做的。”
俗话说:“不是你的伞,不要去躲雨;不是你的菜,不要伸筷子。”
别跟虚伪的人交往。他送给你礼物时,要学会拒绝。虽然他的态度热情,但心里却没有这个意思。
尤其是事业成功人士,在收礼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总想着讨好你。你收受过多的礼物,是错误的;当你与一个虚伪的人交往时,这个人会在暗中算计你。
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戴着虚伪的面具跟你在一起交往。你和他的关系,一旦接近,就会有许多麻烦或者惹火烧身。
在面对清高的人时,要顾忌礼节和面子
有个小故事,民国时期,山东出现一场大饥荒,济南大学的王教授一家的口粮都断绝了。他的好朋友,来到他家做客,从王教授买了一只香炉,还夸奖了一句,这是一件古玩。
多年以后,王教授在朋友家中,发现了一座用来种植花草的香炉。朋友当时,这么做,就是怕王教授不肯让他帮忙。
在我们的周围,总是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脸面,是高于一切的。宁可省吃俭用,争一口气,也要送多一点礼金;在回礼金上,更要大方一点。
如果你觉得你的朋友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誉,那么你要为他考虑。假如某人是穷人,你可以拐弯抹角地帮助他;假如他是富人,那就得看看他的喜好,别给他送些令人讨厌的礼品。
比如说,你有个乡下养殖猪的朋友,你就别送太多的钱,要送技术,送销售客户。借着送礼的机会,悄无声息地帮了他一把。
你可以从朋友家里买一头猪,但是你的朋友,会觉得不好意思,反而会给你的朋友面子带来一些麻烦。
这就意味着,送礼的时候,必须要“精准”。小孩、成年人、老人的生日,都不能送同样的东西。给儿童玩具,送成人实惠,送老年人健康。
遇上喜欢攀比、极度贪婪的人,不必送礼,要与之绝交
老话讲得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你的礼物,礼金,最终都是钱。别因为送错了人而对不起自己。
《礼记·曲礼上》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有的人,无论你送多少礼物,他都不会还。下次你有事,他肯定不会来的。
比如,一个曾经和你很好的朋友,由于一些原因去了其他城市,所以两个人就分开了。他曾多次办宴席找你,而你让别人代替转交礼金。可是后来,他改了电话,也没人接,你还怎么收回礼金呢?
有的人,则是想着赚钱。耍小聪明,这样的人,你要跟他断绝来往。
随礼是一种情感,不能用钱财来衡量,不然就没有意义了。相反,他身上的铜臭,让人很不舒服。
有句话说“结交有义之人,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在给病人看病之前要先把脉,结交朋友也要看他的品行,要不然就危险了。”
非常很赞同
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格。只有品行端正,才能真正地坐在一起,进行交往。
朋友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一种利益与情感的结合,若是只从一种角度来看待,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心境,让他的关系变得更加尴尬。
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无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别因为没有了规则,就毁了自己的一生。
随礼,是为了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厢情愿。更不是金钱交易。
关注点赞评论 一起交流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