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十句话(往期回顾这些东北方言)(1)

东北方言

东北话是发音比较接近于普通话的一种方言,在接近普通话的同时还会让人感觉非常风趣幽默。这也许和东北人性格里的豪爽、乐观有直接的关系。

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笑星们在全国的走红,现如今全国各地的观众也许都会把能说上几句东北话当作一种时尚,东北话好像也越来越成为了风趣、幽默的代名词,广受热捧。然而东北方言其实并不是一个整体,东北地区可以简单分为4部分 由黑,吉,辽以及一小部分内蒙古组成,各个地方的口音相差很大。赵本山说的是辽宁铁岭地方话,范伟在小品中说话的口音更接近胶东和辽西口音。许多人错把辽宁话当成了整个东北的说话方式,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东北话当中,辽宁的地方口音最为浓重,吉林话大体等于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黑龙江是普通话的原型样本——有人认为知青时代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整个黑龙江、吉林的语言复合性,也进一步增强了此地的语言有能力成为普通话原型的基础——综上所述,黑吉辽三省语言特点分明,就普通话发音讲黑龙江最好、吉林其次、辽宁最后。就差异化讲辽宁各城市区别最大,其次黑龙江,差别最小的是吉林。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在边远的穷乡僻壤,文字普及得较慢,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所以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还有如“鬼道”,表示聪明,有智慧;再如“你起(读且音)来”,意为让你离开;玩具“毽子”东北方言里读“欠儿”音;还有“嘎达”、“磕碜”,“犄角”、“旮旯”等都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

满语在东北方言中的残留

东北是满族先祖的发源地,满族入关建立清朝之后,衣食住用、民俗风情都逐渐与汉族融合,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渐渐不再使用。但是,作为其先祖“龙兴之地”的东北和聚居地北京两地的方言中,有许多词汇都来源于满语。还有一些留存下来不单只用于东北话和北京话,成为了现代汉语里的标准词汇。比如:“耷拉”“埋汰”“马马虎虎”“噶啦哈”“萨其马”等等。 现在把推崇日本韩国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叫做哈日族,哈韩族,这个用在北京话里也存在。这个“哈”字也是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hadaba”。

东北方言中的俄语借入词汇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等国语言的影响。尤其是近代借入的词汇数量与日俱增。19世纪沙俄在中国修建了东清铁路。随着铁路的修建和运行,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随着大量俄侨来华,必然产生两国居民之间的交流,而交往的主要工具或媒介自然是语言,渐渐地一些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东北方言中。

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不中不俄。比如监狱俄语称为“巴里斯”,在哈尔滨道里监狱所在的街也叫巴里斯街,中国老百姓把它译音“笆篱子”,直到现在已经传了百年。再比如今天东北人仍然把饭店后门拉剩菜剩饭的容器称为“喂得罗”,是源自俄语小桶的意思;“连衣裙”大连话叫做“布拉吉”,再如“马葫芦”、“撇了疙瘩”等词汇都来自俄语音译。在东北方言里用俄语音译词表示的事物也很多:如“里道斯”、“大列巴”、“沙一克”“格瓦斯”等。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舶来词

清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历史变革,汉语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引进西方的科学术语外,同时也从日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字词。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势力进入东北。“918事变”后,东北全面沦陷,从1932年开始,日本扶持伪满政权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统治。在此期间,日语中的种种词汇也汇入到了东北方言里。比如“便所”这个词东北话和日语也是写法完全一致,是厕所的意思。还有东北方言词中的“抠搜抠搜”,表示不大方、偷偷摸摸的意思,也可以看成是汉日语音的融合现象。日语语音和东北方言相同,意思接近。

下面,闲言少叙,就请您看一看编者为您选取的东北方言中的一部分标志性词汇,希望各位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一些东北文化——

卖呆儿:指看热闹。

五脊六兽 :形容闲着没事,心情烦燥。

麻溜儿:形容办事痛快。

扬道二正 :形容举止过于随便,没有正形儿。

扯犊子:形容闲扯、不干正事。

埋汰:1、形容太脏;2、羞辱的意思。

埋了八汰 :形容衣着不整洁、不讲卫生;含义基本同“埋汰”,进一步渲染。

嗑碜:1、不好看;2、羞辱的意思。

墨墨叽叽:形容人办事不痛快、啰里啰嗦。

的的搜搜(的色、的了巴搜):形容过份显示的意思

整个浪儿:指全部。

吭哧瘪肚 :形容说话不连贯,意思的表达非常吃力。

突鲁反仗 :形容说话不算数,没有准主意,变来变去。

瘪茄子:形容变软弱了。

傻(虎)了巴叽 :形容人缺心眼儿,办傻事。

老天扒地(老么卡查眼):指年岁大,老态。

皮儿片儿 :形容不整齐、乱推乱放。

魂儿画儿 :多形容脸不干净。

五迷三道 :形容神志不清醒。

干不楞子:指单独就一样的意思。

急吃掰脸 :形容态度非常差,言语过激。

水裆尿裤 :形容人不够爷们,丢份儿。

费劲扒拉 :形容办事很吃力。

虚头八脑 :形容人不实在,虚伪。

恩那:是、对、好。

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容词。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捣扯(声调,降调):收拾,整理。

急眼:意为发火,恼羞成怒,愤怒。老鼻子:特别多的意思。

抓瞎:意为白搭,白做了。咋整:意为怎么办。

稀罕:意为喜欢.。

晒脸:意同的色,多指小孩子。

备不住: 有可能,也许。

扯蛋:胡说八道。

刺挠: 痒。

眼力价:形容一个人看人准不准,多指会不会来事儿。

敞亮:形容一个人不藏心眼儿,大方直爽。

包源儿: 全部,全包了。

点儿正(背) :运气好(坏)。

挡害:碍事。

果:吸,吮。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曲咕:小声说。

土包子:土生土长地没见过大世面的人。铁子=老铁:哥们,好朋友。

魂儿画儿:形容脸上有污垢,有黑泥。

还有一部分词语,读音和含义都会让外地人感觉到匪夷所思,只有东北人才能畅通无阻的理解其中所指代的意义,这些词汇有:

个应(gè ying):使反感。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

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勒勒(lē le):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抹擦(mā sà):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蹭(mo ceng),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咋呼(zhà hu):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沈稳,喜欢大呼小叫胳肢(gé zhi):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lā tā, 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挺(tǐng):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ēi):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摘歪(zhāi wai):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个色(gé shǎi):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噶哈(gà há):意思是有什么事,干什么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近年来,这些词使用的频率在东北也是越来越少,如今更是面临着沦落甚至失传的危险。如果我们放任这些方言流失,那么就可能成为东北文化的历史遗憾。希望读过本文的网友朋友们能够热爱本土文化,不以说方言为耻,让这些生动的语言继续得以使用。

东北方言十句话(往期回顾这些东北方言)(2)

从金代到现代的历史遗迹,三十年代的手绘地图分割而成的六张精美版,两套由邮政发行出版的限量明信片,微信首批已售空,第二批预定即将开始,2月14日即可出货,首批没预订到的亲,可以开始预订了,预定请与小编changchuncard。团体预定长春室内可预约免费送货。

东北方言十句话(往期回顾这些东北方言)(3)

长春印象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及网友投稿

版权所有,其他媒体平台欲转载请与小编联系

礼貌,是良好合作的开始

小编号:changchunc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