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说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然而,无论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无论我们即将处在什么境地里,都不能丢失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
佛曰人生有三苦——“苦苦”、“变苦”和“行苦”,
熬过这三苦,迎来的便会是幸福。
第一苦:苦苦,也就是我们真正遇到对痛苦。
“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
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这些痛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经历,也无法避免,只有正确面对,这些痛苦我们都能过去,因为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经历,所以就都看开了,看淡了。
第二苦:变苦,也就是我们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乐极生悲”。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
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条件,好的饮食会令人感到愉悦,但这种愉悦不会随着饮食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如果其本质就是快乐的,你吃喝得越多应该越快乐才对。然而,过度饮食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饮食的快乐里包含着痛苦。
古人说:“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则悲。”
这告诫我们,人生到达巅峰时,将会有衰弱的趋势,就像月亮,圆满后就开始损缺,高兴过头就会产生悲伤。
快乐要有度,没有度的快乐,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人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明白快乐的真谛,得到真正的欢喜。
相反,一遇到快乐的事情,就将先前的经历忘掉,高兴过头后会使欢喜变了味。
就像人饿了吃饭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如果吃撑了就会很痛苦,所以我们很快乐的时候,不能过度,过了就易乐极生悲。
人们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像长时间使用电脑、看电视、开车,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都会造成疾病。同样,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恋爱中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貌美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那样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
提心吊胆、不寝不食,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职加薪是快乐的,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办公室政治升级,各种关系处理起来令人头疼。个人财富增加后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第三苦:“行苦”,也就是我们认知的苦。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身心被种种烦恼束缚。我们的一生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一切归于自然。
我们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有这样四种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处在第一种认知状态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没有做对,反过来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而这类人往往最终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所以很多人都是痛苦的。
其实我们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若有办法解决,我们也就不必担心,若没有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当疾病降临的时候,从医学的角度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愤怒、怨恨、忧虑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所以,痛苦是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知道这些后,我们就可以放松下来,我们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急于想尽办法去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人活着,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我们心里还有贪心、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一定会感受到痛苦。
我们的思想就是命,人的情感就是运。信念就是情感底片加思想底片,情感底片决定了命运的质量,思想底片决定了生活方式。信念创造实相,所以要慎用我们的信、念、行!
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不是指当下发生的事,而是指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修正和觉察后,蓦然回首时内心发出的句:“啊,原来如此,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的人生,其实不就是一边失去,一边拥有的吗,说不清的,是我们自己;想不通的,也是我们自己。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得到了怕“担不起”,失去了又觉“伤不起”。
因此我们一定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才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智慧。
放下,才是最好的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