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诗词?这个问题若是问名家学者们,人家估计能写给咱们列出几十,甚至上百条好诗文的标准。但这些标准真的有用吗?
李白《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直呼自己名字,连连犯忌,却成为了千年经典。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连苏轼都说写得没水平,却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胡适的《两只蝴蝶》诗,“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备受推崇。而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首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写得再啰嗦又怎样,先生就是写出了一般人写不出的美感。
以上经典之作,从古代到现代,每一首看上去都不合主流,但却都脍炙人口。或许有人会说,这肯定是因为偶像崇拜,毕竟以上都是诗坛泰斗。那么本期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90后重庆姑娘余真写的现代诗,诗名《归属地》。这首诗初读完全是小儿科,但却打败了众多高手,拿下了“陈子昂青年诗人奖”这样的诗坛大奖,余真也成为了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诗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写的是什么:
《归属地》(节选)
当代:余真
六岁时你痴迷田野,用植草的杆吹口哨。
那时候天高云阔,蛇类穿行在阳光下,
我们和蛇,相互避让。彼此都没有危机感。
余真出生于重庆江津,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90后小姑娘,她15岁开始写诗,诗作曾发表在《诗刊》、《星星》等多本国内顶级诗词杂志上,这首《归属地》是她的成名诗之一。对于这首诗,不少高等院校的大教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博士生导师杨东伟说:“余真有着超出一般同龄诗人的天赋与成熟”,这一点说的是没错的。
在这三行诗中,余真用细腻的笔触对生命、信任、安全感,进行了思辨的探讨。从6岁时的痴迷起句,截取吹口哨这一动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畅游在田野里的孩童形象。这16个字有视觉的冲击,也有听觉的感染力,颇有画面感。
第二行则为这幅画加上背景,在写完天高云阔的大景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阳光下的一条蛇。客观地说,诗坛名家一般是不会用这种突兀的转承的,但余真将它用在此处却十分惊艳。自然与人的关系,不正如天高云阔与田野间小蛇的关系吗?而之所以选择蛇这种冰冷的意象,就是为了让它与田野、阳光等暖色调形成对比,让画面充满冲突的张力。
秋季橡木
最后一句则诠释了什么是危机感和安全感。相互避让,共享阳光和田野,唯有互相尊重才能让彼此的生活没有危机感,这是一位小姑娘的思考。纵观这首诗,初读起来确实完全是小儿科,因为现代诗中那些所谓的高级字眼,所谓的朦胧、象征,她统统没用,只是淡淡地白描了一件很小的事,却发人深省。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诗人困惑。一首首动不动就是几十行,甚至几百行的朦胧诗,诗人自己写完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读者读到最后也不知其所云,这是现代诗没落的原因之一。而余真这首诗却给不少名家好好地上了一课,一首现代诗,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讲清楚一个道理,抒发明了一种心境,它就是一首好诗。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