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江西万安农商银行走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近七十年的风云变化,七十年感恩同行。外公、母亲和我,一家三代人像接力赛一样用亲身经历见证了农信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到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的外公周克增,系江西省万安县芙蓉镇张家村人,从1962年开始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时任万安县城关镇信用社会计兼出纳,1972年担任万安县棉津乡信用社主任,1974担任万安县城关镇信用社主任,1994年担任业务科科长直至1999年,当时的农村信用社行政工作由当地公社管理,业务工作由县人民银行管理,外公一直在这里工作,主动承担起为“一家一户”农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小时候,每当听外公讲起信用社发展的点点滴滴,外公都会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他经历的每一个阶段:信用社发展初期,那时候条件艰苦,信用社规模很小,工作环境艰苦,办公场所坐落在当地生产队的一个破屋子里,昏暗狭小的空间,一张木桌、一条凳子、一架算盘、几册账本、一个挎包、三个人,就是一家“信用社”的全部。那时候交通不便利,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外公是靠步行背着挎包,顶风冒雪,走村串寨。入股、存款、放贷、收息,金额大多是几元几角。外公的足迹踏遍了千家万户,汗水洒遍了每村每庄,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他所挚爱的农信事业。外公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农信人的“挎包精神”。也正是特殊艰苦的环境下,铸就的农信人勤劳、朴实、正直、善良且甘于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激励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

老一辈农信人 三代农信人的传承(1)

我的母亲叫周琳,1988年,母亲在外公的熏陶下,接过了外公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我们家的第二代农信人。在母亲多年的工作中,先后经历了信用社受农业银行的垂直领导、与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完成县域法人社改革……。工作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低矮的土房被宽敞的砖瓦房所代替,交通工具由步行被自行车、小汽车所代替。也正是那个时候,我伴随着信用社一起成长。童年的记忆里,清晰地记得母亲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我都是住外公家里。儿时母亲不在身边,想念母亲的时候外公会骑自行车驮着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我的母亲似乎每一天都在忙于工作,跟算盘、传票打交道。一到赶场天,信用社挤满了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整个营业场所人声鼎沸,那时没有叫号机,也没有扩音器,办业务全靠嗓门大才能压过外面的声音,我经常站在外面也能听到母亲叫着一个个客户的名字。后来,因为外公年纪逐渐大了起来,我就被送到母亲工作的信用社和母亲一起生活,每次想母亲了,就跑到母亲工作的那个高高的柜台前看母亲,现金区是不能进去的,我经常好奇地踮起脚尖,扒着柜台往里望……

老一辈农信人 三代农信人的传承(2)

当我慢慢长大,足以完全看懂柜台里真实情况的时候,我被柜台里面工作一丝不苟、精神饱满的叔叔阿姨深深的触动着,幼小的心灵充满着对这份工作的羡慕与向往,我暗自发誓,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一位农信人。梦想成真,2018年通过考试我成为了万安农信的一名正式员工。作为从小生长在农信,现在工作在农信的农信子弟,对于农信的感情是深厚而真挚的,是农信养育了我,对于这份养育之恩,我时刻提醒自己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我时刻告诫自己并努力践行,要把外公和母亲的吃苦、敬业、奉献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在基层网点工作期间,我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始终坚持“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用点点滴滴的周到服务成为服务“三农”的一道风景,这也是农信人服务“三农”的一道缩影,让客户真正体会到热心服务,感受到农信人工作的真情。

老一辈农信人 三代农信人的传承(3)

左二工作中的我

蓦然回首,几代农信人的辛勤付出,办公场所由曾经的老破旧改为现在的宽敞明亮的办公楼,电子计算机代替了珠算盘,会计结算由手工操作变成了电算化处理,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了通存通兑,手机银行轻松办理存贷汇业务,普惠金融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城乡群众方便了,钱包鼓了,笑容甜了,农信队伍成了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服务排头兵。

三代人走的是一条路,虽然每代人的境遇不同,但共同的是“坚守情怀”的代代相传,“农信精神”的生生不息,每位农信人都在用具体的行动诠释着万安农信的服务宗旨,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始终热情饱满地服务每一位老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坚守着、拼搏着、奋斗着,作为三代农信子弟,也将与大家共同奋力创造农信美好的明天。

作者:江西万安农商银行窑头支行 胡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