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刚考完,一部分小伙伴就要迎来2019上半年贵州省事业单位联考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备考阶段了?之前有小伙伴咨询,关于事业单位考试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科普!

事业单位考试中申论是什么(事业单位考试中综合应用能力与申论的区别你知道么)(1)

综合应用与申论的区别

1.适用范围: 《申论 》考试面向公务员,考查社会共性问题,比如教育改革,更多侧重考核考生的政治敏感度,对政策的把握,属于方向性。而《综合应用能力》考试面向事业单位,考察考生在某一领域内、专业性更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具体问题。

2.考查能力: 五大基本能力是相同的。但《申论》侧重于整体性,是政策和方向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会考察到具体角色,侧重某一领域的某一件事情的处理。

3.考试题型: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包括除了《申论》中基本题型外,还增加了校阅改错题、认证评价题、科技文献阅读及科技实务题等。

4.材料呈现: 《申论》一般是一个长材料,然后考核小题和大题,而《综合应用能力》一般是几个短些的材料,每一个材料后边有一道或两道小题或大题。《综合应用能力》当中的B、C两类材料要求专业性更强。

5.答题难度: 《申论》侧重于考察政务热点和焦点问题,材料相对集中。《综合应用能力》由于材料较少,出题更灵活,考核范围更加广泛,这也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难度更大一些。

6.解题思路: 《申论》侧重对材料的掌控,强调细抠材料,从材料中找答案。而《综合应用能力》在立足材料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作答。《申论》强调抄材料,而《综合应用能力》在多数时候没什么太多可抄的东西。

事业单位A、B、C、D、E类的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

基于事业单位不同招聘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有不同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分为综合管理类(A类)、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中小学教师类(D类)、医疗卫生类(E类)这几类,我们今天就A、B、C、D、E五类的相关考试目标和题目类型等几个方面做出相关的分析和见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综合管理类(A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中以行政性、事务性和业务管理为主的岗位。

2、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

3、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

4、中小学教师类(D类):主要适用于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

5、医疗卫生类(E类):主要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岗位。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为150分。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以下作出具体的分析:

综合管理类(A类)

一、 考试性质和目标

《综合应用能力(A类)》是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管理角色意识、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

管理角色意识:对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清晰认识,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服务意识。

分析判断能力:面对工作情境,能够发现和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

计划与控制能力:能够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利用可支配的资源 ,设想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工作按预想的进程和方向发展,以获得期望的结果。

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向有关人员征询意见,传递信息,施加影响,获得支持与配合 。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根据管理工作需要撰写文稿,准确和清晰地进行书面表达。

三、试卷结构

试卷由注意事项、背景材料和试题三部分组成,全部是主观性试题。试题内容主要涉及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如观点归纳、资料分类 、草拟信函、会务安排、应急处理、联络通知等 。

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综合应用能力(B类)》是针对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社会科学领域文本的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

调查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系统地收集事实和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评价和应用。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清晰地陈述意见、论证观点、表达思想。

三、试卷结构

(1)概念分析:即词语=本义 引申义。其中本义按照“属 种差”的方式定义,引申义结合原因、影响、对策等要素,争取对概念做到全面理解。

(2)校阅改错题

根据给定材料按常用公文格式的要求拟写公文,或对题目给出公文进行改错,使之符合常用公文格式。考生在备考时,可参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3)论证评价题

该题型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中首次出现。但是该题型在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过,例如:法律与道德没有任何区别。此类题目涉及面大,通常涉及法律、经济、哲学等内容,复习难度较大。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多参考公共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做到有备无患。在回答此类题目时候,考生应该首先对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表态。

(4)材料分析题

该题型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中首次出现。但是该题型在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浙江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过。通常考察方式为提供一个案例,让考生分析该问题出现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其它省份在涉及这部分题型时,通常为两问,第一问往往针对材料所涉及的真题、原因、影响;第二问往往涉及解决的对策。回答此类题目建议大家系统了解一下分析方法与技巧,例如维度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环节分析法等。对策的回答可具体参考老师的万能八条。

(5)写作题

该题型属于常规题,相较而言,比较类似《申论》大作文,但是同申论大作文还有些许不同,事业单位写作题通常有两种考法。一种类似于申论,为考生提供6-7段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种类似于高考语文作文的出题方式,给考生提供一个小故事、小寓言或者一个小的社会热点,让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题目立意相对比较灵活。大作文书写,通常来看,仍是考察议论文这一文体,书写逻辑通常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建议每天书写一篇大作文,可参照申论大作文评分标准。

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中是这样说的:《综合应用能力(C类)》是针对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这一考查形式针对的岗位是专业技术岗。其次,考查考生的能力有: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所谓的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给出的资料,运用一些辅助手段,找出需要提炼和作答的内容。分析问题是指找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练习,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推断,形成作答内容。解决问题通常以建议、措施、对策等形式来呈现,这一结构与申论思维结构类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实这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其实就是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时,作为考生,能不能将题干中要求的、这段文字表达的核心意思归纳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读材料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现象,数据、问题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一系列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文字材料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答案。

3、数据加工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识别、收集、分析和评价,并将数据处理结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里的数据加工能力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来考查的,一方面,需要我们整合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或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将处理后的数据应用于解决问题,因此,这一能力通常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工材料中注重加工数据与答题内容之间的联系。

4、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准确清晰地陈述意见、论证观点、表达思想。这里大家需要更正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文字表达能力就是针对材料作文题设置的,但其实我们在答前面的题时,也是要将得出来的结论形成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文字表达能力贯穿我们整个作答的始终,这里与申论作答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图表等表达要论述的内容,因此,表达的形式相对比较丰富。

三、试卷结构

试卷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题型包括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材料作文题等。每次考试从上述题型中组合选用。文献阅读一般是以文献的片段进行,论证评价题的论证依据基本都是从材料中概括或者分析而来,科技实务题更多的注重的就是数据加工能力,材料作文通常分为材料类和寓言故事类两种,材料类的作文论点、论据、论证可以从材料中来,而寓言类作文需要总结出寓言道理,并以此纳入到写作内容。

中小学教师类(D类)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综合应用能力(D类)》是针对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师德与职业认知: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正确认知,能够按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依法施教。

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

教师自主发展能力:能够主动学习和反思,自主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能够在各种压力情境下积极进行心理调适。

三、试卷结构

试卷由主观性试题构成,主要题型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题、教育方案设计题等。

医疗卫生类(E类)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综合应用能力(E类)》是针对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由医学基础知识和招聘岗位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医学基础知识部分占比60%,所有应试人员必答;招聘岗位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部分占比40%,具体分为中医临床、西医临床、药剂、护理、医学技术、公共卫生管理六个类别,应试人员应根据报考岗位选做相应类别的试题。

医学基础知识部分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应知应会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医学基础知识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基础医学知识: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等。

②临床医学知识: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中医学、传染病学、皮肤病学、口腔及眼耳鼻喉科学、医学影像学等。

③公共卫生知识:主要包括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监督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微生物学、社会医学等。

④医学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部分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运用岗位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技能、沟通技能、临床思维技能和应具备的个人素养。

①中医临床岗位:主要测查从事中医临床岗位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②西医临床岗位:主要测查从事西医临床岗位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③药剂岗位:主要测查从事药剂岗位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④护理岗位:主要测查从事临床护理岗位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⑤医学技术岗位:主要测查从事医学技术岗位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⑥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主要测查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

三、考试结构

综合应用能力(E类)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主要题型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及实务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