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顺利的话,总重接近100吨级的大型空间站的建设将在年内完成。而且预计在2030年之后到204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全球唯一在轨的大型载人空间站,其战略意义和科研意义都是很大的。其实如果再发射一段关节舱,然后把备份中的第二核心舱和其他实验舱再发射上去,不断搭积木一样的扩大规模,目前总重100吨上下的空间站最终扩大到300吨级甚至500吨级都没有太大的问题。目前还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虽然已经达到了500吨级的规模,但是外围的桁架、太阳帆板和其他非载人设施占据了很大的重量和空间,真正适合人类活动的有效空气空间并没有比某方的新空间站大到哪里去。地球近地轨道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状态,在立体空间中属于是不分上下左右的。因此建设规模可以不断加大。
今后100年之内,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出现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级的巨型空间站都是有可能的,也就是在近地轨道上建设大型工厂化的生产和能源基地,充分利用轨道上的微重力和强太阳辐射的资源,并且最终成为向外星逐步移民的中转站。很多科幻片中的场景将逐步实现。要想踏踏实实地向外星移民,在最近500年内的重点肯定是月球和火星;搞定这两个最近的人类外星落脚点之后,才可以考虑往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上移民。这样可以防止未来在太阳成为红巨星之后,地球环境过热不再适合居住的问题。到时候木星或者土星轨道恰好成为温度适宜的宜居带。至于向其他恒星系统的大规模移民,相当长时间内还处于纯理论幻想状态,毕竟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因此在太阳系之内逐步往外围移民是未来数千年内最现实的考虑。
今后第一步要做,就是设立月球和火星载人空间站的第一批试验站。其实当今人类的航天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不是纯粹的幻想而是可以在今后扎扎实实进行的实际操作。地球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可以看做月球载人空间站的先期试验;而月球轨道载人空间站又可以为远期的火星轨道空间站的建设提供全面的经验。那么为何要先行建设月球与火星的载人空间站呢?这就是以现有的人类航天的最大能力,如果直接一步到位的登陆月面和火星表面,不但技术难度很大,而且在上面能够停留的时间最多也只有几十个小时。除了留下一个“到此一游”的纪录之外,并没有更大的现实意义。而如果分别在在月球附近和火星附近轨道上设置可以长期有人值班的大型空间站,则可以大大降低综合性风险,
让人类建立长期性的月球和火星表面生存居留设施成为可能。因此某方在正式建设长期性的月球表面站点之前,先行建立环绕月球飞行的大型载人空间站是最可行的技术步骤。月球轨道载人空间站首先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地球轨道载人空间站长期验证后的主要的设备和技术。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同。大型载人空间站既然可以维持三四十年的安全在轨飞行任务,那么把这类空间站的轨道从地球近地轨道转移到环绕月球轨道上长期运行同样可行。毕竟单论真空度和太阳辐射的强度,在月球轨道上和在近代轨道上差别并不算特别大。大型载人空间站的密封性和发电能力都可以继续保持与原先近似的水平。这都是建设月球轨道空间站在技术上的可继承和最有利的方面。也就上说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空间站,
的大部分已经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当然两者之间还是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就是“出差”的距离不同。地球载人空间站大部分时间只在近地轨道大约400公里的高度上飞行。而月球载人空间站距离地球的最远点距离肯定要超过38万公里,近地最近距离也会在38万公里上下。这个距离的变化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第一,就是月球空间站受到地球磁场的天然保护的效果会大大减弱。于是月球空间站包括月球地面站都必须考虑如何长期屏蔽宇宙射线对长期驻留人员的健康影响的问题。第二,就是每次往月球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成本明显提高。比如往地球空间站发射一次22到23吨级的舱段,只需要800吨之内的大型火箭。而如果往月球轨道空间站发射同类型同质量的舱段,就需要至少2000吨级的大火箭了。
考虑到节约成本,这就要求往月球轨道空间站运送人员的飞船体量更大,从现在的一次性运送3人,变为一次性运送6到7人往返。其实这种新飞船已经准备好了。另外就是大型运载火箭的重复多次使用,这样才能把综合运送成本降下来。让月球轨道站的常年运行维护费用比地球轨道站高不了太多,这样才有更现实的工程和经济意义。预计某方的月球载人空间站在2035年之前就会顺利发射,而火星载人轨道站则会在2050年之前发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