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电子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电子版(高中生物知识整理)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电子版

第七单元

[基础知识]

1.基因突变的准确描述是: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的表述是: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也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3.基因重组的准确描述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4.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基础知识]

1.染色体结构改变的实质是: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2.染色体组的准确表述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4.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5.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

6.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生物个体上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

[基础知识]

1.种群的描述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的描述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种群在生物进化上的地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进化上的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的原因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6.物种的表述为: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八单元

[基础知识]

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2.饭后,血糖有所升高,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其调节过程是: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

3.糖尿病人出现“多尿”的原因是:原尿中含有大量的糖,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困难,导致尿液增多

4.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

5.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尿液产生的很少,其原因是: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升,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基础知识]

1.有刺激不一定会发生反射,其原因是: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基础知识]

1.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4.激素调节的三大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激素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灭活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神经调节主导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基础知识]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御、自稳和监视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

4.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释放,进而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抗体产生的更多,患病程度轻或者不患病

6.免疫预防接种可以预防疾病的原因是:注射某种病原体的相应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病原体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原体

[基础知识]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向光性的原理是: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再经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导致下部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5.顶端优势的原理: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其发育,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发育

第九单元

[基础知识]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生物的竞争等。“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础知识]

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在水平方向上, 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基础知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5.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逆转;生产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热能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7.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基础知识]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呈负相关。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基础知识]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3.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5.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要大于直接价值。

6.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第十单元

[基础知识]

1.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上切割DNA分子。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2.质粒是常用的载体,它是一种小型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及标记基因

3.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

4.培育转基因动物时,受体细胞必须是受精卵,培育转基因植物时的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也可以是体细胞

5.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感受态细胞法

6.目的基因到了另一种生物体内能够成功表达的原理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基础知识]

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脱分化的结果是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结果是形成根和芽。

2.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要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所用的酶包括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无论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还是动物细胞融合,都需要诱导。

4.植物组织培养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和植物激素,动物细胞培养也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及血清

5.植物体细胞杂交可用于作物育种,动物细胞融合可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6.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是杂交瘤细胞,它既能产生单克隆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基础知识]

1.受精过程:获能的精子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卵通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互识别→精子遗传物质进入卵细胞。

2.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3.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幼体

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原肠胚出现胚层分化。

4.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检查

5.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性优良动物的繁殖潜力。

[基础知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基础是物质循环;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的基础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整体性原理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构成复合系统;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的基础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3.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和协调与平衡原理;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城市环境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都是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第十一单元

[基础知识]

1.无菌操作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消毒包括煮沸消毒、巴氏消毒、化学药剂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灭菌包括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2.培养基的制备包括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步骤,倒置平板的目的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滴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大肠杆菌的纯化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要求多次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法要求菌液要充分地稀释。

4.微生物的计数要求制作多个平板,且每个平板上能长出30~300个菌落。

5.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都运用了选择培养基,前者所用的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后者所用的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

[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是一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可以大量增殖,通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

2.果醋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它是一种好氧菌,所以果醋制作需要一直通入氧气

3.腐乳的制作需要多种微生物参与,但主要是毛霉的作用。通过脂肪酶、蛋白酶等酶的作用,将一些大分子物质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4.腐乳的风味主要取决于卤汤和酒的作用。

5.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

6.海藻酸钠的浓度涉及到固定化细胞的质量。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如果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目少,影响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