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卫星的定义:卫星是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如果两个天体的质量相当,它们所形成的系统一般称为双行星系统,而不是一颗行星和一颗天然卫星。

2行星的定义:行星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二、解释

1、依照卫星的定义,

1)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不闭合,所以不符合卫星的定义;

2)地球与月球的质量相差并不十分巨大,其体积可达到地球的49分之1,粗略的讲可以认为在同一数量级,应视为双行星系统,而不是一颗行星和一颗天然卫星的关系。


2、在行星的定义中,第三条内后面的补充句是专门针对月球的排除条款,且与卫星的定义产生抵触,这也表明了当今天文学界对双星系统形成的原理是一无所知。

三、事实

1、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进化之中,不是永恒不变的。

同理,对月球是卫星还是行星的地位的认识,也存在变化的可能性,若此种变化的当真发生,不必大惊小怪。

2、本条的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月球和地球环绕太阳的路径:人们在描述太阳系时,总是将地球描述成在轨道上环绕太阳的一个点,月球则是在轨道上环绕地球的一个点。这可能会给人月球是绕着地球运转的概念,但从太阳的位置观察时,月球则也是绕着太阳运动,只是其有时会落后或超前于地球。因为相对于地球每秒30公里的绕日速度,月球绕地球每秒1公里的轨道速度是不容易察觉的。不同于太阳系其他的卫星,完整的月球轨道与地球的非常相似,其凹面也永远朝向太阳,并且没有凸起或环圈。这并不能说月球是绕着太阳转而不是绕着地球,因为即使将太阳的引力消失,月球还是会以和现在相同的恒星月绕着地球。如果地月系统离太阳更远或地球离月球更近,在该处的轨道速度就有可能低于1公里/秒,则在以太阳为中心的非转动座标系统中,月球的运动就会出现逆行的现象。”


月亮是地球的最后一颗卫星吗(月亮为什么不是地球的卫星)(1)


图中“灰色为月球轨道,蓝色为地球轨道,太阳位于图像左下方。可以看出月球绕日的轨道永远是凹向的。”

这个图表明,月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同时也绕地球运行而不是环绕,即月球绕行地球的轨道不闭合,所以没有闭合的轨道就不符合卫星的定义,因此月球就不能被定义成地球的卫星。

3、从上面的地球、月球实际轨道图可以判断出,月球不是地球的卫星,而行星的定义里第三条中的后半句补充语,又把月球排除在行星的行列之外,那么公众就有疑问,请让给出行星和卫星定义的科学家们指明,月球到底是行星还是卫星。或者有的尖刻者会不客气的追问,难道这个画蛇添足补充语的倡议者和附和者,是吃了迷糊药的糊涂虫吗?

4、地球是在太阳系中运动着的,地球和月球两者都在太阳系的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内运行,以太阳为参照系的时空中,月球如果是环绕地球运动,那么一定可以在月球的轨道上找到一点,这一点过后的相当长一段中,月球与地球的运动方向(其中一对分量)是相反的,但是哪一个科学家,在哪个时段,可以找出这样一对运动方向相反的分量?如果找不出来,只能说月球没有环绕地球运转。月球一旦不能被证明是在环绕地球运转,那么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之说就是错误的认知。

5、眼睛是很容易被欺骗的,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和事情的真实情况,可能相差甚远,加上不正确的知识诱导,更加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就像重的物体会比轻的物体先落地一样,眼睛看到的确实如此,知识告诉人们,重的物体质量大,所以结论就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比轻的先落地。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上述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没有空气做阻力,轻、重物体是会同时落地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个结论,经过理性分析就可以断定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月球应该是一个行星,而且还与地球组成了双行星系统,月球和地球一起清空了地月系统公转轨道周围空间的小天体。

6、如何直观的理解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互动呢?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类比一下:当张三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在同一条车道前面有一辆车较慢,这时他一定会换道绕行,然后超车到这个车的前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张三考虑成在做蛇形前进运动,也就是向左跑一阵子,拐过来又向右跑一阵子,而另外一辆车虽然车速比张三跑的慢,但该车比较守规矩,一直是走直线,你就会发现,张三超车以后,当他蛇形向前的时候,守规矩、比较慢的车就会又跑到了张三的前面,然后张三又从后面绕行超车。如果把这个慢一点的车换作是一辆坦克车,坦克车的炮塔是可以旋转的,那么这个360度的旋转,我们就可以看作是地球在自转。

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前行,而月球(张三开的这辆车)是蛇形前进,有时在地球的后面有时在地球的前方,炮塔自转和转速的快慢,与张三蛇形前进的车没有关系,只是炮塔每转一圈,看到张三的车处在不同的位置,也就等于地球每自转一圈,我们看到不同的月相一样。

张三开的这辆车超过较慢的坦克车后,由于它是蛇形前进,它有时会比地球在直线方向跑的慢,有时会快一些,但它绝对没有任何一个时间运动方向的分量,是与这个坦克车前进的方向是相反的,这两辆车有一对运动方向的分量,始终保持在相同的前进方向上,也就是两者总的方向始终一致。

用这个直观的生活例子,可以类比月球和地球相互运动的一个关系,汽车和坦克车都是在地球这个参照系中,汽车对坦克车而言是在绕行,而不是环绕而行,它们都在围绕着地球这个中心作相同方向的公转运动。

7、大家在看上面这张图的时候,灰色圆点和灰色线代表月亮本身和月亮的公转轨迹,蓝色的圆点和蓝色线代表地球本身和地球的公转轨迹。当月球在地球的前方和后方时,蓝色的轨迹线都在蓝色圆点的中间,当月球在地球的两边时,蓝色的轨迹线都是离开了地球的中间,靠向了月球的一边。

这就表明地球和月球是一对双星系统,地球的质心、月球的质心、地月两个星球的共同质心,这三个质心必须时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蓝色轨迹线的真实身份是共同质心留下的轨迹。

当读者真正看懂这张图的时候,也就弄明白了,地球和月球组成了双行星系统,地球和月球都在围绕着地月双星系统的共同质心在公转,地球和月亮的公共质心定点在地心约4660千米(不同资料来源数据略有不同),或者说在地面下1700千米左右,并与月亮在相同的一边。

8、本条有一些是抄录《行星公转和自转的原理》一书中的内容: 对月球是行星还是卫星两个地位不同的定义,会引导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本质上的差别。若把月球定义成地球的卫星,那么月球或者月球和地球之间发生什么变化,以卫星的角色和份量不会对行星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也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就像月球正在远离地球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把这看作是花边小事。当把地球和月球定义成双行星系统,太阳对地球和月球的分别作用就弱化了,变成了对双星系统共同质心的作用,也就是太阳吸引地球和月球绕自己公转,变成了太阳吸引双星系统的共同质心绕自己公转。

这样就会是共同质心始终处于1496 亿千米的距离绕太阳公转(近日点和远日点及其附近除外)的轨道上,而不是地球的质心。站在地球上的某一点看共同质心,该质心在地球内部是与月球同步运转着,这就表明地球的质心,有时与太阳的距离会大于1496 亿千米,有时会小于1496 亿千米。

如果站在太阳系为参照系的视角看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表现,人们会发现共同质心是在与太阳锁定的1496亿千米的距离上运动(图中的蓝色线),而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的同时,又以每月一个周期,锯齿状一边上下不停的围绕共同质心起伏震动。联系目前精密测量得出月球正在远离地球,意味着地月双星系统的质心在向月球一方移动(内在机制在这本书中有详细论述),也就是共同质心离地球的质心更远了。

地球的质心离共同质心更远,就会显示出地球在公转时,地球的锯齿形轨迹震动幅度更大了。按目前通俗的认知来说,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平均约为30千米/秒,比声波在地面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快了80多倍。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开车车速较低时,路面即使不够平整光滑,也不会感到车子的震动,但是当车速比较高时,同样的路面就会感到有明显的车体震动,车速越快,车体震动就会越大。

当地球以80多倍的音速狂奔时,地球内部两个质心的距离稍微增加一点,就会使在超高速运行中的地球的锯齿形振幅和振动力度感到增加很多,地球在公转时振幅增加和振动力度加大,对地球本身的物理结构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大家都会立刻联想到,众多千万年巍然屹立的高山,现在从世界各地都不断传出了山体滑坡现象,不要认为这只是下雨引起的偶发事件,千百年来不是只有最近才有下雨,为什么现在下雨和过去下雨不同?过去下雨没事,现在却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原因就是现在地球的抖动比过去加剧了。

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都频繁出现天坑、地陷事件?是因为地球在加力抖动,地球的这种振动器效应让地面松软的地方首先下沉,就出现了天坑。

为什么海平面上升了?是因为海水无中生有的大量增加了吗?不是,冰川融化是海水增加的一个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地壳本身在地球的抖动中,地球陆地向内收缩,即地球体积缩小,才使得海水相对增加,从而加快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为什么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500多万次的地震,平均每分钟会有10次地震出现?

地球在以锯齿形的公转轨道上震动着高速前进,导致地球内部结构发生了必然而又难以预测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人们感到地球上地震的频率比过去高了,震动强度比过去大了?

因为月亮远离地球,共同质心外移,地球在公转中同时具有的,围绕共同质心的上下震荡幅度增加,振动力度加大,使地球的外壳所受之力更加急速的变化,这个更加有力的震动作用,使地壳及其内部发生比过去更加明显的变化,让过去的一些无感地震变成了有感地震,也就是表现为有感地震更频繁,地震强度更大。

正确认识月球的地位,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必须走过的一座桥梁。


月亮是地球的最后一颗卫星吗(月亮为什么不是地球的卫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