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晋祠

虽然没有春花和冬雪

却依旧让人流连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冯御

让时光倒流

游览一下正月里的晋祠

看看他眼里的晋祠是怎么样的呢?

正月游晋祠

图文:冯御

借周末之闲暇,驱车直奔晋祠。本想着携带家眷,可惜未能成行,只好独自前往。

一个人游晋祠,时间自然宽松几分。毕竟还在正月,晋祠公园里假山石刻、亭台楼榭、群雕铜塑、枯藤老树,依然披着一身朴素的妆容,伴着略带寒意的呼吸,丝毫没有察觉春天已悄悄临近。东南角的“小南湖”却与众不同,早已按耐不住对春的渴望,如镜的冰面上斑斑点点的闪动着,有几处已圆晕般的散开,分明早已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几个行人正巧从我身边走过,谈笑风生,似乎在议论着这里的变化。的确,如今的晋祠公园增添了不少现代化的元素,设计宏伟,布局精巧,既巧夺天工,又磅礴大气。不禁让人感慨这几年龙城太原的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形象气质、品味风格逐渐与省会城市的独特地位开始匹配融合。

游晋祠总结(图文投稿我眼中的晋祠)(1)

游晋祠总结(图文投稿我眼中的晋祠)(2)

接下来,买了门票,进入到核心景区——晋祠博物馆。淡季观园的人寥寥无几。故此,美景尽收眼底,古建艺术更可以细细品味。惬意的行走,随心的拍照,参天的杨榆槐柏和古刹错落有致,蓝色的天空与难老泉水相映成辉,如此,真切清净的享受着这初春里独有的宁静。清幽的阳光、静谧的空气、清澈的泉水……我想,这大抵便是对晋祠这样的古建文物和人文圣祖的最高尊崇礼遇吧。

许久以来,在我心中一直对晋祠有着别样的情愫。晋祠之美,晋祠之根,晋祠之德,晋祠之誉,晋祠之容,还有晋祠之憾,等等,此时,全化作一片湛蓝思绪融入我的镜头,是清澈的,是明媚的,是舒适的,是自信的,是和谐的……那么,就请随我一起来品读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晋祠吧。

晋祠之美,始于安详。初春的晋祠,古典、肃穆、静怡、唯美。踏石小路、闲枝雅絮、冰映心泉,有世外仙境、福种琅环、永受嘉福之感召。

晋祠之根,植于周柏。近三千年的齐年柏,仍然苍劲挺拔,半躺半卧,见证着中国历史的沧桑更替与发展巨变。宛如一位卧佛,自在观想,不拘一格,品位非凡。

晋祠之德,源于圣母。圣母殿是晋祠之魂。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古人对祠堂的重视,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孝道文化。饮水思源,万善之本。

晋祠之誉,载于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晋国的开国诸侯,励精图治,大兴农田水利,在他的英明治理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开辟晋国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祠之容,涵于博大。三清观、吕祖阁、关帝庙、鲁班堂、苗裔堂(奶奶庙)、王氏宗祠,等等。包罗万象,有容乃大。

晋祠之憾,止于登高。晋祠背靠悬瓮山麓,多年的愿望想登临悬瓮寺,如今山门紧闭,仍未开放……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三个多小时。虽然比起以往参观游览已经算是安排的很充裕,但要读懂晋祠,想对她有更深入的理解,此行还只是浮光掠影、所差甚远。

临别晋祠之时,仍觉得依依不舍,心中更多了几分感慨。时光飞逝,古往今来,无论王侯将相,不管平民百姓,岁月不曾对谁留下丝毫的眷恋。唯有用心用情书写人生的人,才可以自由穿越人类世界的时空,留下与现世人的些许心智交融和灵魂碰撞!

征稿启事

晋祠博物馆长期向广大群众征集展现晋祠博物馆历史文化内涵、美景风光的诗歌、散文、书法、摄影等原创作品。

1.投稿至邮箱:jctougao@163.com请标注作者署名。

2.作品如在其他平台发布过,请在邮件中注明并附上链接。

3.投稿作品将用于且不限于晋祠博物馆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和使用,平台为原创作者署名(无稿费)。

4.解释权归晋祠博物馆所有。

来源:中国晋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