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意思及由来(越俎代庖中的俎)(1)

现实中我们经常用到“越俎代庖”一词,来比喻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超越自己职权做事。这个词语出《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舜之世,行禅让制度。尧认为许由是个道德高尚的贤人,所以要把帝位让给他。可是许由不愿接受,他对尧说自已不愿做分外之事,不能越俎代庖,随即连夜逃到箕山,在颍水之滨隐居起来。看到许由不愿做最高长官,尧便放出话来让许由做九州长官,许由听说后便跑到颖水河边掬水洗耳,以示这些话脏了自己的耳朵,“洗耳恭听”一词便是由此处化来。而许由的朋友巢父看到此景,讥讽许由道:你到处招摇,混出名声来了,现在惹了麻烦又来装模作样地洗耳朵,弄脏了河水!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去喝水。

且不管许由是真隐土还是为了博名声,“越俎代庖”这个词倒真是按照最初的意思流传下来了。比如,秦观在《代谢中书舍人启》说“一时承乏,方鏨越俎以代庖;数月为真,更愧操刀而制锦。”昆曲《十五贯·见都》中:“本院既委贵府监斩,就当谨守职责。为何擅离职守,越俎代庖。”郭沫若的《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里:“秀才还不便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

上面是这个词的故事背景和来源出处,现在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越俎代庖”这个词。在“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句话中,“越俎代庖”一词的主语为“尸祝”,唐人成玄英在《庄子注》中解释到:“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也就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主祭人,掌管着祭祀仪式和对鬼神的祝祷。“俎”便是尸祝的主要道具,指的是祭祀仪式上盛肉的器皿。俎的形状和几桌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切割熟肉的就小多了,都是用一块长方形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边围框,俎足或平板状宽足,或方形柱足。后来“俎”逐渐演变成割肉用的砧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就是此意。有人认为“越俎”应该说的是演变后的含义,应该表述成越过切肉砧板,那就不合适了,此处“俎”取的应该是古意——祭祀仪式上盛肉的器皿。代指祭司祝祷的时候做的事情,也就是祭司的工作本身。

越俎代庖意思及由来(越俎代庖中的俎)(2)

“庖”一字的意思则简明的多,即为“厨师”的意思。同样是在《庄子》中,“庖丁解牛”这一成语广为人知。庖丁,是名字为丁的厨工,先秦时代的古书中,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早在周朝,庖便作为独立的身份存在,位列周礼之中的天官,掌管膳食庖厨,后来一般的厨师也可以称为庖。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帝王祭祀大典要用到太牢,即牛、羊、猪全备,诸侯、卿大夫祭祀要用少牢,只有羊和猪。当时厨子的责任不光是做饭做菜,还要负责宰杀三牲。祭祀之前,就要将太牢整理妥帖。下面的工作就交给负责祭祀活动的尸祝了。尸祝摆好祭器,然后把酒斟在樽中,把杀好的牛羊猪放在俎上,这样祭祀仪式才能正式开始。现在结合上面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十分详细地表述“越俎代庖”的真正内涵了。古代祭祀和厨师的工作都是有顺序的,不能祭司不做祭祀的活儿,而帮厨师做工作,这就是不司其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