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沅

徐兰沅(1892-1977),京剧琴师。原籍江苏省苏州吴县,生于北京。曾被梨园界誉为“胡琴圣手”。他一生主要为谭鑫培、梅兰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操琴,为京剧音乐的革新与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起听众之耳音来,时有变化。按从前是听戏,现在是看戏,现在管看戏者称为观众,从前称为听众,以何为凭证呢?您就说从前听戏之行家,听戏讲究什么小池子、座桌、靠大墙,将眼一闭,品论演者之嗓音、腔调。座桌耳朵冲着台上,靠大墙耳朵也冲着台,至于正面的座位是条桌板凳,坐在那里也是耳朵冲着台上,此时之听众乃真正是听众,要是往台上看时得扭着脖子,听一天戏真能落了枕是的!座位真叫不舒服。

90年代徐兰沅(今昔听众耳音之变化)(1)

余叔岩、徐兰沅摄于国剧学会

 当年的戏园完全是一路,谈不到哪个园子好,或哪个园子不好之别。哪个园子要是卖个满堂,名词叫“码”即“满”之意。就这几家园子如卖满座能容一千四百余人。楼上不在其例,楼上之名称叫“官座”,净池子要卖一千四百人,按现在广和楼及广德楼之式样,当年池子何能卖那些人呢?反正是挤着罢,听众完全以听戏为目的,不像现在观众之心理。现在座位进化成横排椅子,乃是眼睛对着台上,其余的座位亦均对着台上,变化成为看戏。

 说起听众之耳音来,也是时有改变。从前唱戏者多数占着嗓子好可以夺胜,调也高唱出来也作实,第二讲究拉长腔或翻高腔可以讨好,第三口齿字音咬出字来得有劲,喷口也好,或者得有一下子绝门的艺术,这全是讨好的地方。腔调不求花哨,全是些直腔直调,台下听众听得对味。

 后来谭鑫培谭老板,改良将这些腔调改变些巧腔,台下管谭派的腔调叫做“咯达腔”又叫“花腔”,当时之听众的耳音还未改变,创造点玩意儿实在不容易,这就算是开辟的花腔,可是台下也有赞成的,也有说闲话的,说是谭鑫培老生改衫子的腔,有说他唱老旦腔的,就有说他念白不是中州韵,这叫什么味啦,就是夹杂湖北音的念法,其说不一,总是汪桂芬(汪大头)压他一头。汪派的唱法一半学大老板(那时大老板程长庚之调正在盛兴之时代),汪之口齿神气全好,嗓音又高又沙,怎想不压谭派一头。

90年代徐兰沅(今昔听众耳音之变化)(2)

汪桂芬道装照片

 直到光绪二十六七年间听众之耳音稍有转变,汪谭二派之声价可以平行,听众也各听一派啦。汪故之后谭派盛兴起来,以外还有孙派(孙菊仙即老乡亲),听众耳音也很赞成。后来听汪派也落伍,孙派也落伍了,台下以孙派为可笑了(小花脸拿孙派抓哏),只显谭氏一派,各派归一,如靠把、做派、王帽这几派要各占一派就算站不住了,只要学老生,不学谭派不大容易红。到现在观众的耳音又大不相同了,这几年耳音之变化更为复杂了。

(《立言画刊》1943年第2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