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小时候不知道说话的顾忌,父母也知道我说话不把门,常常嘱咐我串门到邻居家不要说讨人嫌的话不知道那时候的人那么脆弱,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干什么事都要有忌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发面蒸馍的正确方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发面蒸馍的正确方法(蒸馍二十八把面发)

发面蒸馍的正确方法

#二十八把面发#

小时候不知道说话的顾忌,父母也知道我说话不把门,常常嘱咐我串门到邻居家不要说讨人嫌的话。不知道那时候的人那么脆弱,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干什么事都要有忌讳。

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这些个忌讳更多,不能说少坏孬等等与吉祥背道而驰的话,否则一定会被主家厌弃、甩脸子。快人快语的干脆直来直去将说话者赶将出去,好在小孩子懵懵懂懂,没有老大的面子,说了让人家觉得忌讳的话,或被嘻嘻哈哈赶走甚至叉将出去依然觉得好有趣,偏偏我说话直肠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没经脑子考虑多少嘴一秃噜就说了出来。

其实大年下的能跑到串门的户家大都与自己的家庭关系不错,所以即使说了不着调的话,大不了被撵出来,落个尴尬闹了个大红脸。

尚然是外人或者不相识的人大过年的如果在人家说一些犯忌讳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优待”了:遇到厚道的,不搭理不接茬那晦气话,脸上甚至能拧下水来,只要不是呆头鹅,看到这架势,就知道触了主家的忤怵,自己找不自在,赶紧抽身走人。如果碰到脾气不好的,一阵夹枪带棒骂得犯忤怵的失了心智,灰溜溜地走了,因为自己说话不过脑子吵起架来,就是到人物场上也评不到自己的理,不走不是找不自在吗?

这篇文章是在夜里躺床上写的,天明就是壬寅年腊月二十八,过年的歌子,二十八把面发,基本就是置办年货最后一道物事。

蒸馍是从前物质匮乏年代的传统,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十四亿中国人民基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可以说自有中华文明以来这是最好的民族态势,国家态势。鸡鸭鱼肉,海鲜果品,人们平时都是生活的常态,过年也没有了集中消费的盼望,人们感叹,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没有了:没有了过年的冲动和盼望,没有了过年的形式和许多内容。

我对曾经的浓浓的年味还是怀念良多的。

蒸馍就是其中一项过年时被删减了许多的过年的内容。小时候过年蒸馍,家家都是发了几大盆面,有好面(小麦面)、棒子面(玉米面)、杂面(两摻或几掺),蒸出来的馍自然也有好几样:好面膜、杂面馍,棒子面膜;花里虎(一层一层叠加,一层一样面)、带馅的团子(有红薯丁馅、豆沙馅等等)、带馅的包子(素包子、肉包子);有媳妇带着走娘家的大蒸馍,有条件的蒸馍顶上嵌上个大红枣(女孩儿有一个代称叫蒸馍篮子,渊源原来如此)、有争奇斗艳的做成许多模样的花馍(有犹如八卦阵上面好多红枣的,有上下几层、每层的“八卦阵”都不一样的、有各种动物形象的、有带有吉祥寓意形状的等等不一而足)。

堂屋里或者有空间的干净宽敞的房间里,架上用高粱秸秆织就的大薄,将蒸好的馍一样样摊在上面,待凉透后装在囤子里,人口多的有几个囤子。

第一锅馍出锅前要放一挂鞭炮,现代流行的不僧不俗的一个词“开挂”与这个习俗不无关系。

家里人手不够或者做不出争奇斗艳的部分的往往要请村里的“能工巧匠”。平时女人堆里话台子上说起谁家媳妇谁家闺女心灵手巧,能做出许多花馍、巧馍,被夸的嘴上谦虚自损,心里就像湿抹布抹过的一样十分受用,做不出的不用说就自矮三分。

做好馍了,给父母叔伯长辈一家一家都要送一份,给成了家分家立事的同村的孩子家一家一家送一份,给平时相互照应的邻里一家一家送一份,不能失了做人的礼份,更不能失了做人的情份。

家里全员动员,只要能帮上手的齐上阵,能蒸馍的主力军自不待言,烧火的,拾掇囤子,拾掇薄的,劈柴的,看家护院防备外边的狗毛偷嘴的,一边出锅一边放炮的,打扫庭院的,刷锅的,洗摆抹布的(上笼蒸过馍的抹布每一锅都要清洗,洗掉粘在上面的馍皮、饹馇,而且上笼的抹布必须是湿的)。蒸馍前一定要将厨房打扫干净,律事的祭灶的时候就打扫过了,懒惰的非要等到屎憋住屁股门了才干。

蒸馍这一天下来,一家人都能累散架,这就是生活,累并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