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一天画一张大场景的教程(如果你想脱坑行画陷阱)(1)

〔张晖谈艺录第十八期〕

何为行画?

行画最初指批量化的油画模仿品,具有批量化、流水作业、媚俗等特质,是非原创的作品,是带有工业化流水线产品性质的伪艺术品,后来行画应用定义被扩大至国画领域。

关于如何一天画一张大场景的教程(如果你想脱坑行画陷阱)(2)

上图为典型行画,您中招了么

行画何其多之因

行画在书画专业里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从我们看美术史的发展历代都有大量行画画家,这些画家对社会上专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社会对绘画的需要以及绘画的受众大多数都不会懂得欣赏画,不懂得欣赏的人占了整个艺术品消费群体的大部分,行画恰恰偶尔符合或满足了一些不懂专业人的审美,产生一些共鸣。这种情况从欣赏角度和创作角度来看在大众群体中是一种正常的艺术现象。

如果不出意外,许多人家墙壁挂的画应该经历了如下(一二三四)顺序。下面这个图是不是让你想到了你小时候家里的领袖像,或者是年年有余的年画。行画恰恰就是你摆脱民俗画以后,而踏入艺术之门中间阶段的东西,也就是图三的类型。

关于如何一天画一张大场景的教程(如果你想脱坑行画陷阱)(3)

行画里的空笔与空色

很多人容易忽略了学习水墨画的初衷,往往沉湎在用笔去努力地表现一个物象,这个时有可能就走偏了,走偏了以后用笔不是带着形象去写,空笔就产生了。笔笔走空的意思是线条或者模块不代表物象形象的特质,这一笔是多余的。

这笔就是我们说的空笔,空笔画的越流畅、越熟练这种空的现象就越明显,很多画家最后都定型了,走不出来。就好比我们写一篇文章里有很多空洞的语句,没有表达具体的内容和形象,所以这些笔就是空笔。

不少商品画艺术家一辈子用一个套路去画画,无非是把高低山的位置挪动了一下,把花的颜色改变了一下,有欣赏能力的人一眼就能识破这样的行画。

空笔以外还有空色,除了用笔,颜色的搭配也是行画的一个代表性问题。颜色上行画创作者进行创作容易把自然物象直接搬到画面上来,不经过任何组织与处理,显得很艳俗、很低级。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颜色搭配明显不舒服的作品,不过不入门的朋友们或许觉得很鲜艳、花花绿绿很好看。

如何避免自己画的像行画

我们中国画的前人在用笔、用墨、用纸上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对色彩、造型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前人总结出了一些颜色的用法与墨的用法及用笔的用法。这些用法恰恰避免了艳俗的颜色搭配,这种颜色在行画里从自然处直接拿来,不经过组织与处理,所以这些颜色显得非常唐突与低俗。

所以说我们前人包括齐白石先生的用色,包括潘天寿先生的用色,他们就避免了这种艳俗。大红大绿这些纯色不能直接拿来用,而是经过一些办法、一些用笔用墨的处理,把这些颜色处理的非常雅、非常标准。最好的办法是向古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去试错走弯路。

大家谨记一条最基本的审美原则:高阶的美很内敛,是带着对美的一种隐忍与压制,而非刻意炫耀式表现。

一棒子打死行画?完全不必要

好多观点认为行画恰恰有很多读者,有很多人会喜欢,特别是对中国画欣赏与品位不是很深入的人,非资深的爱好者,这批人分辨不出行画,这也是中国画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

包括从历史上,从近现代至当代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中国画进化与发展历程中自然与正常的现象。无论何种专业,多数人仅仅是停留在入门、比较低层次水平的,这些人是行业的多数,这也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现阶段市场需要大量的行画作品,行画作品也匹配目前大多数受众的审美水平。当大众审美提升后,行画也就会随着改变。犹如现在的综艺节目也要歌手蒙面来唱,需要演员的配音,这都是一个受众审美提升后的必然要求。

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担心行画充斥市场问题,真正的艺术从来都存在,只是需要你具备那双眼睛。而每个人的审美终其一生也不会是静止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高手,也无需站在艺术正统与纯粹的高地对入门者指手画脚,每个人都是一步步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