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长期以来,慈安给人一种忠厚老实、慈祥平和、不关心政治、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

咸丰为什么和慈安没孩子(咸丰临终留下两件东西)(1)

实际上真相并非如此,慈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精心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期间,清王朝经历了空前的内忧外患,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加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十年荣宠不衰,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容貌和人品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她与众嫔妃以及皇帝之间关系的秘诀。

这些都足以证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决定朝政大事方面,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的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那么慈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慈安,钮钴禄氏,属于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比咸丰小六岁,比慈禧小两岁。

慈安是在咸丰即位以后才进宫的。慈安于咸丰二年被封为贞嫔,第一次授封就是嫔,起点非常高,然而册封礼还没举行,慈安再一次从贞嫔被提升为贞贵妃,一次升了两级。晋封贵妃的上谕刚发出十三天,咸丰又颁谕,立贞贵妃为皇后。四个多月的时间,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晋升之快,超乎寻常,在清朝绝对找不出第二个。

慈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传统礼教下标准的妇女形象,咸丰皇帝称赞她“质秉柔嘉,行符律度”。慈安深明大义,娴于礼法,始终恪守大清祖制不干预朝政,但决不意味着对皇帝疏懒、懈怠、失误袖手旁观,放纵不管。她经常会趁着咸丰游玩高兴的时候,委婉提出意见,咸丰未尝不从。

在咸丰当政期间,慈安更多的是“贤内助”,此时她还没有机会走向前台,所处理的都是后宫事务,到了咸丰死后,由于顾命八大臣的专擅和傲慢,使得这样这样一位对权力和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走到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和权力场的中心。

大清历来严禁后宫干政,顺治和康熙尽管都是冲龄即位,孝庄、孝惠、孝康皇后都没有临朝听政,而是由大臣辅政。然而同治六岁即位,却打破了清朝的这一祖制,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达二十年之久。慈安死后,慈禧又垂帘了近二十八年。

咸丰为什么和慈安没孩子(咸丰临终留下两件东西)(2)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了热河,临终前他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三、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懿贵妃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奏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下发。其中“御赏”为起首章,“同道堂”为压角章。

从第三件事中明显可以看出咸丰对慈安的依赖远胜于慈禧。

咸丰的意思很明确,他让八大臣和两宫皇太后权力相互制约,即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的这个想法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没有达到分散权力的作用,而矛盾却日益突出。直接的后果就是引发了“辛酉政变”,而慈安在这场政变中起到的作用远高于慈禧。

咸丰为什么和慈安没孩子(咸丰临终留下两件东西)(3)

这场政变中,组织者和策划者是慈禧,其主要依靠的骨干力量便是恭亲王奕訢,但是慈禧绝没有忽视慈安的重要性,慈安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原中宫皇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机敏而又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

在慈禧的劝说之下,终于将慈安拉到自己这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的站到顾命八大臣那边,那么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历史将重新改写。

两宫太后登上权力巅峰之后,一些日常的事务都是由慈禧处理,但每逢朝政大事,还是要慈安作最后决定,不管怎么说,在那个讲究嫡庶的封建社会,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但地位始终都是要低慈安一头的,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从慈安重用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以及诛杀慈禧宠监安德海,到最后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些事情中足以看出,慈安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绝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大的威慑作用。

咸丰为什么和慈安没孩子(咸丰临终留下两件东西)(4)

可惜的是天命不假,光绪(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四十五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明显征兆,只过了一晚就死了,至于是不是慈禧害死的,由于篇幅有限,只有下次在仔细分析了。

我们往往因为慈禧的强势误认为慈安是一个比较低调甚至是软弱的人,其实正真的高手才是慈安,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她我看很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