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北的鹊山、华山一带,早在唐宋时便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李白、杜甫、曾巩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诗篇。后刘豫开凿小清河,破坏了此地的水源涵养,但到元初赵孟頫的时代,这里仍然是一片有水的沼泽地带,是济南的一处风景胜地。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1)

摄影|李锋

鹊华景观的艺术表现,不自赵孟頫始。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且不是他第一个作出《鹊华秋色》图的。在赵孟頫画《鹊华秋色》之前六十年,大诗人元好问便写有《济南杂诗十首》,之八云:

入秋云物便凄迷,一道湖光树影齐。

诗在鹊山烟雨里,王家图上旧曾题。

在诗的注中,便有“王清卿家有《鹊山烟雨图》”句。王清卿,我们对此人已无可查考,估计是当时济南或寓居济南的一位有些名气的画家、文士;由此可知,在更早的金元之际,就有以鹊华烟雨为题的画作存世。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2)

摄影|李锋

比赵孟頫大十多岁的张之翰(1243-1296)亦有《鹊华烟雨图》一诗:

壁立长空剑倚云,小孤直与大孤邻。

几时烟雨齐州道,遥认双溪是故人。

而张之翰还写有《会波楼赋》,其中有“华峰剑倚绝阿附,鹊山壁立无陂陀。或浮岚滴翠于交流,或颠光倒影于回渦。真江中之两孤,立亘古而不颇。”两次将鹊山华山比作长江中美丽的大孤与小孤。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3)

摄影|张艳波

此外,还有另一位年长赵孟頫十余年的刘敏中也写有一首《鹊华烟雨》:

华峰屹如削,嶕峣独立天一角。

鹊山偃以截,参差始见元气裂。

悠悠二水西南来,水萦华带江湖开。

洲平岸阔望不到,两山欲合川先回。

忆昔扁舟随鱼鸟,翠屏玉镜摇清晓。

山头忽觉云景变,风雨来时山更好。

飞烟渺渺晦复明,远近俯仰青冥冥。

乾坤水墨人不识,短蓑容我扁舟横。

一朝跼蹐埃尘底,咫尺清游隔千里。

眼明亲见此画图,茫然却在扁舟里。

逋客归来空老矣。

这说明,此时鹊华已是被人们连在一起看待的景观,也说明鹊华景观早已是风景绝佳、为济南人心所向往的好去处;而文人雅士用绘画、诗文等各种形式表现和咏唱鹊华景观在赵孟頫之前早已出现。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4)

摄影|李锋

然而,鹊华意象的正式确立,却与赵孟頫的那幅名画《鹊华秋色图》密不可分。或者说是赵孟頫和这幅名画使得鹊华景观声名远播。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书画大家,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生平跨宋、元两个朝代。他“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青年时期仕于南京,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后元廷委派程鉅夫“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当时的赵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元世祖初授其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因其能力出众,精通治道,元世祖又打算让他参予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

此后,“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任,赵孟頫得以“独署府事”。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却充分展现了他的从政才能和治理水平。

元贞元年(1295),刚刚卸任济南路总管府的赵孟頫在家乡湖州与周密等好友宴饮,他赞美济南山川之胜,不意勾起了祖籍济南但却从未到过故乡的周密的浓浓乡思。赵孟頫于是凭着记忆勾画出济南鹊、华二山之形胜,即《鹊华秋色图》,赠于周密。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5)

摄影|张艳波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洲、萧斋;因高祖以上世代居齐州(今山东济南),曾以齐人、华不注山人、山东伧夫为别号;又因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弁山,又别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宋季,曾为临安府幕属,监和济药局,充奉礼郎、两浙运司掾,监丰储仓,义乌令等。宋亡不仕。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浩然斋杂谈》、《云烟过眼录》、《志雅堂杂抄》、《澄怀录》、《浩然斋意抄》及《浩然斋视听抄》。词集有《蘋洲渔笛谱》、《草窗词》。诗集有《草窗韵语》。又尝选南宋词人佳作为《绝妙好词》。

最为难得的是周密对故土济南一往情深的血脉与情感。周密的祖上定居在山东历城以北的华不注山下,六世祖时移居历城南部的历山脚下,曾祖周秘在北宋覆亡之时离开了故土。

周密虽生长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在其手编诗集《草窗韵语》、词集《蘋洲渔笛谱》中,他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他常常自称“历山周密”、“济南周密公谨父”,自署“齐人”、“华不注山人”。

《齐东野语》书名中流露了作者与祖籍的渊源关系,在《自序》中他反覆申明:“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他还曾明确对友人说:“我自实其为齐,非也;然客谓我非齐,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周密父亲这种对故土济南的深厚情感,实在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是故土之情,也是故国之恋。这对周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周密由此而发出深长的叹惋道:“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

周密是赵孟頫及其父的挚交,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及鉴赏家,又是当时见闻最广,记事最详,而又最多才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诸多著作,不仅文才斐然,而且留下了那个时代最佳、最全的史料。给这样的一位人物作画,赵孟頫自然要倾尽全力,好在,此时的赵孟頫经历十年的北方生涯,和唐代及北宋超卓的绘画传统相衔接,从而彻底摆脱南宋画风,他已具备超凡的实力和那一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艺术才华。而他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中完成《鹊华秋色》图的。

鹊华秋色图描绘作者真实感受(鹊华秋色图之一)(6)

摄影:李锋

该图取济南城北山野实景: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有二山突起,右边尖而峭的是华不注山,左边缓而圆的是鹊山,两山刚柔相济,寄寓儒家的中和之美。两山之间远远近近错落着杂树野卉,莎草蒹葭,茅舍群羊,渔叟竹篙,景色清旷、平远,整幅画面以深蓝和浅蓝为主,杂以红、黄、褐诸色,色调鲜润,潇洒幽淡,运笔圆润,但墨色偏干,以自然显现深浅秀润、用笔略带涩滞感的书法趣味,表达了较强的主观情味,颇具文雅意趣。

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特别看重此画的文人气质和书卷气,。他在题跋中说:“吴兴此图,兼右丞(王维)、北苑(董源)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这幅画的写实性很强,但却不是完全的写实,它是画家所眼见的和他心中所想象的相交融的产物。

来源:风香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