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推文《为什么要睡觉》:人一生中睡眠的变化之婴幼儿篇我们一起了解了婴幼儿的睡眠,他们的快速动眼睡眠模式较多,是为了建构脑部:出生前及刚出生后,发育的重要任务在于为初生的大脑增建大量的神经快速通道和连接。

新生儿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显现近日节律,视交叉上核开始锁定环境中的反复信号,例如日光、温度等,建立起较强的二十四小时周期。

婴儿满一岁时,视交叉上核能掌握近日节律。

四岁左右,儿童的睡眠以近日节律为主。

这一篇,我们要开始探索非快速动眼睡眠模式,是怎么作用的!青少年又是怎么睡觉的。

在之前的文章《为什么要睡觉》:睡着时,大脑在做什么 给大家介绍了快速动眼睡眠和非快速动眼睡眠。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天闭眼睡觉的时间约为十四小时,非快速动眼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各占一半,到了五岁,一天中非快速动眼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的比例变成了七比三。这个趋势在整个儿童前期和中期持续下去,直到青少年晚期,比例落在八比二,在成年前期和中期都维持如此。

儿童晚期和青少年前期以非快速动眼睡眠为主的作用及原因是什么呢?

睡眠帮助青少年的脑子变成熟

在儿童晚期和青春期阶段,我们的脑部发育目标不再是扩建,而是以效率和效果为目标!

当脑中通道和连接构建结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修剪”神经连接,为什么呢?试想,当一个小区的网络连接构建得很庞大,如果不及时处理一些不被使用的网络,那么频宽传输就会受到影响。 要把网络效率最大化,就需要休整和调节网络通道和连接点。

“修剪”工作,就需要非快速动眼睡眠来发挥作用了。

睡眠研究者芬伯格(Irwin Feinberg)研究发现,相较于成年人的脑,青少年的脑比较不理性,更倾向于去冒险,同时,其决策能力也较差。(这可能是不需要研究,大家都认同的观点。)芬伯格研究后说,深度睡眠强度的提升与降低,是在引导人通过青春期高度不稳定的旅途:深度非快速动眼睡眠在青春期对脑部进行全面的整顿,认知能力、理性与批判性思考随之开始提升。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书中多次提到睡眠与精神疾病的关联,特别是“思觉失调”的人群,研究观察发现,他们的深度非快速动眼睡眠比普通青年人较少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晚睡早起,不是因为懒惰

这个内容似乎要为青少年人群正名了。细心的人会发现,孩童时候,能够保持早睡早起,但一到了青年阶段,早起就变得尤为困难,这其实也和我们的睡眠模式发生变化相关:

青少年的脑部需要继续成长,但挑战也随之而来,一个挑战是近日节律的变化,另一个是学校过早的上课时间(这个内容可以留意后面的章节,会作详细扩充)。

我们先来看看青少年阶段近日节律的改变。孩童时代,你是不是也很希望和父母一样,不想那么早睡,和他们在客厅看电视到很晚,但当到了特定的时间点,你却自然地睡着了?是儿童比成年人更需要睡眠吗?不是的,是因为儿童的近日节律起始点较早!所以,在这个阶段,小孩表现出早睡早起的状态。但是到了青春期,视交叉上核的时程开始往后移。

对九岁孩童来说,近日节律会让他们在晚上九点左右开始想睡,有部分是受到褪黑激素量上升的驱动。

但同一个人到了十六岁,近日节律发生剧烈变化,褪黑激素上升和睡眠指令的到来,要晚好几个小时。这时的表现是,父母都开始感到疲惫了,家中的青年却十分清醒。

最健康的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一生中睡眠的变化之青少年篇)(1)

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似乎可以理解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了,父母希望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早睡早起,但就是办不到。因为,希望青春期的孩子在晚上十点上床睡觉,类似于身为成年人的家长要在晚上七八点就寝,这真的太强人所难了。而要他们在隔天早上七点起床,就相当于要求成年人四五点起床。

这里提到的建议是:青少年会想要比自己父母更晚上床睡觉,如果不理解,要多回想自己的青年阶段。

有利于学习独立

有人会问:为什么青少年阶段会先把近日节律调晚让他们在夜晚清醒,又在早上赖床?到了成年时期,又好像调回正常了呢?

作者在书中是以一种社会演化的角度给予解答的:

青春期发育的中心目标,是从依赖父母,转为自我独立,学习如何在复杂关系中找到自己的路。作者提出,近日节律的转变,可能就是帮助青少年与父母脱钩的方法。与父母同步的时间改变,让青少年有了独立行事的空间。这个方式既没有让青少年完全脱离父母的照顾,又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但我们确实要多理解青少年的睡眠模式,以免产生太多误解和争执,他们晚睡晚起并不是自己就能控制的。

下一篇,我会接着给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睡眠模式,想要了解的朋友们,请多多关注啦。下章内容更加精彩哦!

最健康的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一生中睡眠的变化之青少年篇)(2)

沃克 Matthew Walker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