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人平均脸(福建武平客家人的丧俗)(1)

从中原迁来的福建武平客家人,一向尊崇古风,婚丧喜庆的操办,都依古礼。“死生亦大矣”,丧俗又是红白喜事中最隆重的。桂坑村在武平县最西边,与赣南毗邻。“礼失,求诸野。”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很多地区的丧俗都已经简化。而偏隅一方的桂坑村,却还遵循周礼,将古汉族的遗风完好地继承下来。

送终

病人在弥留之际,至亲、至友必须侍候于病榻前,为其送终。病人快要支撑不住时,亲友赶紧为他擦洗身子,穿好寿衣寿服。寿衣穿好后,不准脱下,也不得翻身,只能静候其断气。

病人临终,常常会有一番挣扎,即所谓的“两腿一伸”。驼背的人,死后背会挺直。如果病人死前大小便失禁,这是吉兆,称作祖辈留下遗产。

死者遗留的钱财,叫“子孙钱”,将会平分给子女。“子孙钱”不能用掉,要永远贮存在箱底,它能保后人发财致富。

死者在入殓前,亲人是不能哭泣的。传说这时灵魂刚离开身体,六亲不认,听到哭声会扑过来害人。

报丧

孝子(死者的儿子或孙子)在死者去世当天(半夜去世的则次日上午),由丧事的主持人(族亲中的长辈)引领,挨家挨户到其他族亲家报丧。孝子不能进人家门,只是跪在家门口。主人赶紧出门,将孝子扶起。这时,孝子哭诉死者姓名、时辰。族亲知闻后,会前来吊唁,并帮忙处理丧事。

较远的亲友,由前来帮忙的族亲通知。以前交通不便,族亲逐户上门通知;现在,一般是电话通知。

下床(入殓)

病人弥留之时,亲人一般会将他移到厅堂,堂中设简易的床榻。死后择时将他装入棺木,或移交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这就叫做入殓。入殓后,亲人就可以开始放声痛哭。

如果因故不能将病人移出,病人在房间去世的,则要准备好一只骚鸡(客家话,小公鸡),称为“下床鸡”。丧事主持人在死者床前,将“下床鸡”割颈,绕床周洒血,一直洒到房门外。然后,才可以把尸体殓入棺材,或抬到殡仪馆的担架上。

如果不用“下床鸡”,则可将死者偷偷放入棺材,在不惊动灵魂的情况下,悄悄盖上棺盖。这叫作“偷捉棺”。

入殓前,死者如果是男性,全部子孙要看最后一眼;如果是女性,要让外家(娘家)的人看过尸体。

设灵堂

入殓或火化后,在厅堂设灵堂。灵堂正中是棺木(或骨灰盒)和灵牌、灵屋,亲人则侍候两侧,出殡前吃住都在此,不能离开。

出殡前,灵堂必须二十四小时香烛不断。如果子孙不慎,香烛熄灭,就意味着“断香火”,这是大凶之兆。

拣日、卜地

病人去世的当天或次日,孝家(办丧事的人家)会请来地理先生(风水先生)。地理先生根据孝主(死者)的年龄、性别、生肖、去世时辰,和子女人数、年龄、生辰,推算成服、移柩的时辰,以及与孝主生肖相冲,不宜近前帮忙的人。

择好时辰,地理先生在族亲的陪同下,走山踏水,选择适宜做阴宅的风水佳地。

成服和出殡那天,地理先生必须亲临指点。

烧香、吊唁

亲友得知讣闻后,会带上香烛纸钱前来吊唁。

亲友入门,子孙要跪迎,等待亲友扶起。亲友进入灵堂,子孙则跪伏两侧,放声痛哭。上香时,子孙中有一人(一般是妇女),会对着灵牌报上来人的姓名,报完后哭着唱挽歌。亲友上完香,将子孙逐个扶起,子孙才可停止哭泣。

吊唁的人走时,族亲会给他两颗红鸡蛋。他回到家门口,面朝天把鸡蛋吃掉,门口用鲁箕(铁芒箕)燃一小堆火,从上面跨过。用火除去秽气,才能进入自己家门。

成服(顶白)

成服是入殓后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指亲属穿上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装(孝服)。源自《礼记.奔丧》:“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在地理先生选好的时辰,亲属罗跪院中。丧事主持人高声唱礼:“成服!”鞭炮哀乐齐鸣,家属亲人同哭。族亲按亲属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给子他们披上不同的丧服。因为丧服是白色的,而且连着帽子戴在头上,所以又叫“顶白”。配偶、子女、儿媳、孙子、孙女、孙媳等生前与死者一起居住的人,穿全白丧服;女儿、女婿、外孙、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丧服的袖子上缝一块红布,称为“上红”。全白为全孝,半白为半孝。穿孝服后,腰间用麻绳(或稻草绳)系住,这就是俗称的“披麻戴孝”。

长子(若无子则长孙)手上还要持一根孝杖,杖头缠麻绳(或稻草绳)。如果死者为女性,孝杖为梧桐木;如果死者是男性,孝杖就是竹子。《礼记.丧服小记》有云:“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父丧持竹,谓其节虽经四时而不变;母丧则持苦苓、刺菖、梧桐,谓十月怀胎、母恩深重。在出殡时,孝杖与灵牌、灵屋一起烧化于灵柩前。

成服一般在出殡前一两天。孝服穿上后,就不能除下,吃住都要穿在身上。

超度

移柩前一日晚上,要请法师为死者做法事,超度亡灵。法师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道士。

法师作法超度,程度繁杂,此处不详表。但大致可分为安灵、请神、送神三步。安灵即通过为亡灵诵经的方式,抚慰亡灵。请神,是请天上诸神下界,超度亡灵上天。送神,是在亡灵上天后,将请来的诸神送回天上。

移柩

移柩是指把灵柩移到户外,等待出殡。

移柩的时辰,地理先生已经择好。移柩前一天,孝家要跪拜“八仙”。“八仙”又称“八大王”,是指扛棺材的八个人。自从开始火葬后,只有骨灰盒,不再用棺材,抬灵柩只需二人,但仍称作“八仙”。“八仙”有很多忌讳,比如扛棺材时,叫别人在前面扛,不能说:“你先走。”或者:“你走前面。”这样说的意思,就是比死者还先走,是不吉利的。他们一般说:“你打前差。”

临近移柩时辰,“八仙”会把棺盖钉上,或者把骨灰盒放入箩筐。时辰一到,“八仙”就把灵柩抬到户外空旷的地方。此前,灵柩都在室内。移柩之后,才真正见天日。灵牌、灵屋仍留在灵堂,等出殡的时候带出。

还山(出殡)

移柩之后,孝家还要在灵堂举行隆重的跪别仪式。

在丧事主持人的唱礼下,亲友按亲疏关系次第上香跪拜。最先跪拜的是配偶、子女、孙子孙女,接着是女婿、孙婿、儿媳、孙媳,然后是兄弟姐妹。这些都是至亲,行三跪九拜礼后,退到两旁跪下。至亲跪拜后完毕,就是族亲跪拜,族亲不必分次序。最后出场的是“八仙”。“八仙”一进灵堂,就是出殡的前兆,亲人会立即放声痛哭。“八仙”和死者的长辈、平辈都只需上香作揖,不必跪拜。

“八仙”上香完毕,孝子手捧灵牌,腰插孝杖,带头前行。旁边一人撑着黑色雨伞护送,让灵牌不会直接暴露在天日下。其余的亲友则哭喊着跟在孝子身后,号子手奏乐跟行,法师持灵屋在后。这些人就组成了送葬队。

到了停放灵柩的地方,八仙扛起灵柩,送葬队送行一段路程。到了离坟地较近的空旷处,送葬队止步,亲人跪伏灵柩前。法师开始作法,亲人依其命令而行。孝子在法师的指引下,绕灵柩数周。如果灵柩是棺材,会用长条凳垫起,孝子还要在棺材下钻过。作法完毕,“八仙”抬起灵柩上山,子女哭喊着追上前,不忍其离开。其余亲友则用力将子女拉住,嘱其节哀勿追。

灵柩送上山后,送葬队回家。此时,法师、哀乐队的使命便完成了,他们会马上收拾东西离开。当他们走出门时,亲人手持扫帚,跟随其后,迅速往地上扫几下,然后把扫帚扔到他们的身后。这是要把他们扫地出门,永远不希望他们再来。

脱孝

旧时父母丧,子女要为其守孝七七四十九日,甚至数年才可以除孝服。但现在的子孙有很多都在外地工作,不可能再像古人一样守孝。所以,现在的除孝服一般都是在出殡当天。

送葬归来,亲人回到家,院子里摆上几条长板凳。配偶、子女、儿媳、孙子、孙女、孙媳等生前与死者一起居住的人,面朝里坐;女儿、女婿、外孙、兄妹等在外另有家室的人,面朝外坐。在丧事主持人的唱礼下,每人拿两颗红鸡蛋,沾上酒,朝天吃完。然后,才可把孝服除下。脱孝后,在外另有家室的亲人撑着一把伞,各自回家。

谢“八仙”

出殡当晚,孝家准备宴席,答谢前来帮忙的族亲、“八仙”,以及给予关心的亲友。这时,死者已经入土为安,也算是完成解脱。所以,这晚的宴席是当作喜事操办。

三朝

“三朝”是指出殡后的第三天。本意是族亲来探望沉浸在悲伤中的家属,关心他们的身体是否安好。

当天上午,族亲会备好礼物(一般是鸡蛋和红包)慰问家属。家属则带上香烛纸钱,到坟前祭拜。祭拜完毕,每人砍一根杉树枝,拖着回家。“杉”在客家话里,与“绽”同音,是生长的意思,有预示子孙繁衍不息、蓬勃发展之意。

祭拜归来,孝家在中午准备宴席,答谢族亲。

尾七

死者去世之日起,每过七天为一个七。分别为一七(头七)、二七……七七(断七、尾七)。客家人与广府人不同,没有头七,只有尾七。如果七个七中,有一个逢上农历带七的日子时,则是凶日,要举办仪式除凶。

七七四十九天的仪式可以提前举办,但要以儿子的人数定。死者有一个儿子,可以提前一天,两个则可以提前两天,依此类推。

四十九天时,至亲到坟前再次祭拜。传说这天一过,死者的灵魂就彻底离开生前居所,永不回头。

周年

死者去世一周年(农历第二年当天),至亲再次到坟前祭拜。这次祭拜后,丧俗基本结束。有些孝顺的人家,三周年还会祭拜。但这样做的人已经不多了。

武平县桂坑村的丧俗程序繁杂、操办严格,与周礼大致相同。《论语.学而》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桂坑村的丧俗虽然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这种“事死者,如事生”的人文思想,充分体现客家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尊重、对亲人的至爱。

文/王继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