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仲甫先生《实庵自传》,偶遇一词——吾乡人常说的“三不知”,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亲切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名字由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名字由来(仲甫先生的三不知)

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名字由来

夜读仲甫先生《实庵自传》,偶遇一词——吾乡人常说的“三不知”,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亲切感。

提起“三不知”,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问三不知”。若有人追根求源,再深问一句“三不知”是指哪三个不知?估计还真的不是谁一口便能答上来的。读过《左传》知其典故的人,才能轻松对答。

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没头没脑地报告陈成子说:“有情报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我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出动超过一千辆战车,又如何呢,我能避而不战?亏你讲出这种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来。”苟寅自知失言,自我解围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他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了。

早年读过《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住了这个典故,也明白了所谓“三不知”,就是不知“始中终”,对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仲甫先生在《实庵自传》里也用到了“三不知”一词。文章说,他的祖父,那位人称“白胡爹爹”(安徽安庆方言称祖父为“爹爹”)特别严厉,他有个极古怪的脾气,特别怕吵,一点声音都不能有。一家人“都不得不蹑手蹑脚地像贼一般走路,因为恐怕他三不知的骂起来……”见到这个“三不知”,并没有立刻联想到“一问三不知”,倒是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显得格外亲切。

在家乡皖山脚下,方言中至今还有“三不知”一说。比如,说某位不速之客到来,会说某人“三不知的来了”,“三不知”便有“突然”之意;说某人不经常做某件事,会说“三不知才做一次”,“三不知”又有了“偶然”之意。仲甫先生是安庆怀宁人,生于皖河边,自然熟知家乡方言俚语。

从前,总以为家乡方言很土,土得能掉渣,在人面前难以启齿,似乎说了土话便是老土没文化的表现。在仲甫先生的《实庵自传》中读到了“三不知”,才豁然。因为方言的适当运用,反使仲甫先生文章的文化意味更加浓郁。

实际上,仲甫先生笔下的“三不知”,不完全是土话,本地有说,别处也多有说,古今书上寻常可见。《金瓶梅词话》里就有类似说法:“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满怀。”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里也有:“俗说‘三不知’,意料不到之辞也。”甚至,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用过这词,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有这样一句话:“别惹急了我哟!我会教你们三不知的去见阎王爷。”看来,“三不知”的说法,还真的渊源久远。

仲甫先生在文章里使用“三不知”,多是因为难舍家乡方言吧。仲甫先生爱家乡,爱得声名远扬。他爱说家乡话,且爱用家乡方言写文章。仲甫先生一生四海为家,却与家乡如影随形,于他的姓名上总能看到家乡的影子。在皖河北岸,一块方圆百里的平原上,有一座孤峰兀立、笑傲苍穹的挺拔山体,叫做独秀山,仲甫先生爱家乡的山,以山为名,令“独秀”二字人尽皆知。至今,世人知独秀者众多,知仲甫却少,知实庵尤少。(作者:作家王张应)

网民如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请联系我们。举报电话:22698316 邮箱:lnrbxmt@163.com

新媒体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符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