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跃成哪里人(孙跃成一)(1)

参加完洛阳市老城区政协和市作家协会联袂主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百名作家写老城”的采风活动后,又一次仔细品读了赵克红主席的佳作《一座塔.一座桥.一座城》,心里酝酿已久的一个念头如冰雪尘封下的一粒种子遇到春风,不可遏止地破土萌发。

我要写一群人,洛阳老城的一群人。

这个念头源于几年前的一次饭局。那天上午,老城区的李东民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开封的几个朋友从西安回汴路过洛阳,他作为东道主要招待一下,问我能否作陪?有酒有肉,有朋自远方来,人生一大惬意之事,我岂能推辞?!于是,我便驱车从关林赶往老城,下午陪开封朋友从丽景门一路向东,脚踏青石铺就的街道,徜徉于古色古香的文化名街,一行人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晚宴设在老城区文明街中和巷17号李东民先生的家里。一进门,那标准的民国建筑令友人惊叹不已。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觥筹交错的间隙,一开封朋友忽然认真地问道:“孙总,有一问题我想请教一下,以前洛阳对外宣传都称九朝古都,为何后来又变成了十三朝古都?”

孙跃成哪里人(孙跃成一)(2)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李东民先生的助理小郑,一个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趁着酒兴大声回答说:“这个问题我清楚,九是数字中最大的个位数,因此九是极言其多,但确切地统计下来,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是十三个!”开封的一行朋友纷纷叫好,夸小郑博学多闻,我一时语塞。接下来的推杯换盏,我却如鲠在喉。

洛阳到底是几朝古都,这是非常严谨的事,岂能用极言其多的“九”来虚指!

于是趁着自己敬酒的时机,我先表扬小郑年轻有为,爱学习肯钻研,然后郑重其事推出我的观点:“洛阳是久负盛名的十三朝古都,有着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洛建都的朝代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这十三个朝代都在古今史学家公认的二十四史之内。至于九朝古都的说法,是没有把曹魏、后梁、后唐、后晋这四个朝代算进去,因为和这四个朝代同时期还有其他割据政权也同时称帝。”

我的一席话让开封朋友心服口服,连说帮他弄清了之前缠绕心中的疑问。此时,李先生的太太马利君端上来洛阳水席里的“头牌当家花旦”:牡丹燕菜。我示意小马别报菜名,让众人品尝一下这是什么食材做的。开封友人众说纷纭,但都没有猜对。当我告诉大家这道菜名叫“牡丹燕菜”、是用单一的萝卜作主食材做成的时候,友人们纷纷纳闷:平平常常的萝卜怎能做出如此美味的菜肴呢?看到他们那仍有疑惑的眼神,我抓住时机向外地朋友普及了洛阳水席里“牡丹燕菜”的来历:牡丹燕菜是洛阳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菜。传说武周时期,洛阳东关下园村出产了一颗白萝卜,重达几十斤,菜农视为祥瑞,就进贡于官廷。武皇看到后心花怒放,就命御厨用这个萝卜做一道菜,与群臣共宴。这可难坏了众大厨,于是大家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先把萝卜切得细如发丝,再拌绿豆芡粉上笼九蒸九晒,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汤羹,献与武皇。女皇一尝,味道鲜嫩可口,大有燕窝的风味,当即赐名“洛阳燕菜”。从此,洛阳燕菜便成了皇宫里的一道名菜佳肴。197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洛阳真不同饭店的师傅在烹制洛阳燕菜的过程中,在燕菜上面又特意摆了一朵用鸡蛋做成的牡丹,使该菜更显得雍容华贵,吉祥如意。周总理看后十分高兴,随即把此菜定名为“牡丹燕菜”,这便是牡丹燕菜的由来”。

友人们听罢,连声称道洛阳文化的厚重。想不到,一道菜里面竟有两个历史典故呢!

此事过后不到一星期,我在公众号上读到一位定居外地的洛阳名人孔老师的一篇文章,孔老师说洛阳水席是穷人的发明和专利,是作为皇城根的洛阳人,为了不慢待客人,就“菜不够,水来凑”,然后在精工细作上下功夫,这样才产生了以萝卜为主食材而命名却和“燕窝”搭上关系的“牡丹燕菜”。

孔老师是业界有名的大师,有上百万字的名作为证,足以使吾等文学爱好者高山仰止,但就洛阳水席“牡丹燕菜”出身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洛阳水席是极其考究的宫廷菜。全席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是四大件,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再上4道压桌菜。全席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之,鸡鸭鱼肉、鲜货、菌类、节令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8个凉菜是以“服”、“礼”、“韬”、“欲”、“艺”、“文”、“禅”、“政”为主题的菜名。

“服”:用蛋黄作为蛋衣覆于菜上,蛋衣薄如透纸,金黄无杂,食用红绿丝在蛋衣上缀成龙凤图案,表示帝王黄袍加身。

“礼”:去鹿筋,濯白成勾,似躬状,观感洁白晶莹,在盘中置放有序,体现出彬彬之礼。

“韬”:用五香腐张卷起香馅(以雨后洛河堤岸上香艾丛中生出的土耳、菌类最佳),外不知其内,内不知其味,吃进嘴里方有难以言喻之鲜美感。

“欲”:取三岁狗外腰花切 成片,中开口,嵌岁满公鸡内腰作形,点缀以枸杞子,用冬虫夏草围盘,看去峥嵘艳艳,食之壮阳补虚。

“艺”:以脆莲雀舌成菜,指莲如画,雀鸣春,喻如画江山,歌舞升平。

“文”:青笋调鲤须成菜,笋为竹魂,竹为文友,喻文成天下之理(鲤)。

“禅”:该菜清素不沾油荤,因武则天曾是出家之人,与佛禅有缘。

“政”:用雁脯、鹅掌做成。雁知寒暖而迁徙,鹅掌载身而浮水,喻指掌权者当知天下冷暖,民意载覆之道。

热菜的考究,更胜凉菜一筹,不再一一赘述。

如上所述,谁还敢说洛阳水席是穷人讲面子而凑数的汤汤水水?!

这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我觉得,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坚守和维护!于是,我和老城的贾红印、贾红松、李东民、宁会娟、邱帅彪、李翔宇商量后,一致同意成立了“老城七友”读书社,大家定期轮流坐庄,交流切磋,搜索和纠正外地人对洛阳厚重文化的误解和曲解,保护和发扬光大洛阳文化。四年多来,我们收获颇丰。

郑州市著名作家娄继舟先生在创作长篇小说《潘岳传》时,看到一古文献记载的“岳金谷会友毕,南抵京洛,欲西行长安访友……”后,对洛阳金谷园的准确位置产生了疑惑。娄先生误以为金谷园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的金谷园村和金谷园火车站一带,洛阳老城在金谷园以东,这与古文献记载的相悖,为此娄先生专门来洛找我们帮忙考证。我们特设宴款待了他,并给他提供了石崇的《金谷诗集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乐史的《绿珠传》和我市著名学者蔡运章、郑贞富等人的专著,并带他到孟津县送庄镇凤凰台村的金谷园旧址和汉魏故城实地考查,使娄先生对金谷园和洛阳汉魏故城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娄先生离洛时激动地说,“学风当严谨,古人诚不欺我!洛阳‘老城七友’了不起,堪比当年的竹林七贤!”

孙跃成哪里人(孙跃成一)(3)

南国著名诗人汪先生牡丹文化节期间来洛游览后,在当地的晚报发表了一篇《神都印象记》,在当地引起轰动。李东民先生看到该文后,发现汪先生将洛阳的唐三彩说成是唐代的达官贵人的摆设和实用器具后,深感不妥,就联系了汪先生,将《中国收藏》等资料提供给汪先生,明确注明: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因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称洛阳唐三彩。唐三彩全部为陪葬用的冥器,没有实用器。郑重其事地纠正了汪文中的不妥之处。汪先生为此深有感触,手写一幅正楷尺幅,上书“实事求是校勘暖心,坚持真理神都风清”,让人装裱后送到我们老城七友读书社。

延安一律师在《大漠风烟》一文中写道“范文正公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深感滕子京的励精图治,遂即兴写下了名篇《岳阳楼记》”,邱帅彪律师发现后,就联系该同行,诚恳指出:《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根据好友滕子京送的《洞庭晚秋图》看图而写的,他一生并未到过岳阳楼。该律师感激不已,遂与“老城七友”成为莫逆。

南阳一学者曾撰文《洛阳庄子洞随想》,文中认为“庄周学说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宁会娟老师看到后感到不妥,就联系该学者,指出“庄子的思想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并送出有关资料与其交流,在当地学坛传为佳话。

还有,贾红松对广州一散文家写洛阳的作品校勘后,诚恳指出三处谬误;一导游对天堂、明堂的解说词有误,李翔宇据实予以纠正……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这样做意义有多大,“老城七友”将笃定前行,就像洛阳千千万万的园丁和维修工一样,淡泊名利,深自砥砺,永远默默地守望着这座古老厚重的城池。

孙跃成哪里人(孙跃成一)(4)

责编 王会斌 图片 网络

作者简介:

孙跃成,亦儒亦商。胸怀文学梦,一直在路上。

孙跃成哪里人(孙跃成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