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的有点费时,写完一看都凌晨了,上班写作真的辛苦,请大家多多谅解,如果支持咱们就多转发,点赞哈。

239年,曹叡驾崩,曹爽、司马懿二人共同辅佐少主曹芳,二人均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要介绍一下曹爽了。

曹爽,字昭伯,沛国谯县人

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与曹叡交情甚好。曹叡继位后,任命他为散骑待郎,后迁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特别受到宠爱(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

从他自幼得曹叡欢心、关键时刻得中书省两位大人鼎力相助,可以看的出曹爽很懂人情世故,并非一般的纨绔子弟。

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两人关系较为融洽(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如果能维持这个局面,司马懿后面也能体面的以曹魏忠臣的名义终老。

只是权力,尤其是独断的权力,古往今来有几人能抵挡得住其诱惑?!

曹爽掌权后周围很快聚集起一帮人,之前被曹叡罢免的权贵重回政坛:太和浮华案到底牵扯了哪些曹魏权贵?(解决士族权力垄断的武器是什么?)

为了稳固他们的利益,何晏、丁谧等人反复劝说曹爽,一定要把权力全部拿在手里!(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

曹爽听了十分动心,怎么夺权呢?

几人里,数丁谧最有智谋,博览群书,为人沉毅而颇有才略(谧少不肯交游,但博观书传。为人沈毅,颇有才略。

纵观历史,丁谧认为要夺权,有两点很关键:

掌握政务权力(控制尚书台、中书省)

掌握军权(核心是禁军,其次地方军权)

目标既定,曹爽果断开始行动。

第一个目标就是拿下尚书台。

曹爽上书皇帝,尊司马懿为太傅,太傅虽然位次高于三公,但属于荣誉性职务,主持朝廷日常事务即录尚书事的重要权力没有了,司马懿随即被挤出了尚书台(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接下来曹爽将何晏、邓飏、丁谧都安排进尚书台担任尚书,尚书令裴潜的父亲恰巧去世,按礼制当回家守丧三年,裴潜走后,曹爽没有另选尚书令,这样一来曹爽一派几乎控制了整个尚书台。

只剩一个位置没有拿下:吏部尚书,吏部尚书位高权重,掌官吏选举,负责人才的评价和举荐。

此时担任吏部尚书的正是东汉大儒卢植的儿子卢毓。

卢毓出自范阳卢氏(范阳卢氏是后来的超级大族,唐代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八人,与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合称“崔卢),也是曹魏三朝老臣,卢毓为人禀性贞固,曾多次劝诫曹叡(多所驳争)

曹爽要全控尚书台必须挪走他,于是任命何晏代卢毓典选举事,将卢毓调作尚书仆射,后又迁卢毓为廷尉(爽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而以何晏代之)

卢毓大权旁落,自然心有不满,曹爽心腹司隶校尉毕轨枉奏免官,卢毓叱责毕轨,又被曹爽找到由头,转迁光禄勋(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卢毓和曹爽算是结下了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任命卢毓为司隶校尉,审理曹爽等人的案件,卢毓完成的可是相当“出色”(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

尚书台拿下后,曹爽并没有操之过急,对中书省他换了另一个套路。

刘放、孙资各增邑三百户,加孙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

表面尊崇两人,背地曹爽悄悄把权力重新移往尚书台。

中书原来和尚书其实职责相近,从曹丕开始,为了分权,由尚书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尚书台的地位因之削弱。

现在皇帝年幼,司马懿被挤出权力核心后,朝政几乎都由曹爽一人做主,刘放、孙资和曹爽的关系自然没有那么亲密,二人在中书台的职务虽然没有免除,但影响力已经大幅降低,中书台也逐渐被弱化。

瞧瞧这手段,还觉得曹爽弱嘛?

之后,曹爽任毕轨为司隶校尉,同时让李胜担任洛阳令,以后又提拔他为河南尹。

这样一来,从尚书台到京都的主要行政机构,全换成了曹爽的嫡系人马,第一目标政务权力重组完成。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曹爽的(司马懿为何会被曹爽压制)(1)

接下来就是第二目标:军权。

曹魏的军制体系可以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地方部队称作“州郡兵”,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分布在与蜀吴交界的三大军区。中央军根据屯驻位置的不同,分为“外军”和“内军”。外军指代屯驻重镇(邺县、许县、长安)的驻兵;内军(也称中军,以下都统一为中军)则指代拱卫京都(洛阳)的驻兵。

中军由三部分构成,三营、五校、游击(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

三营指中垒、中坚、武卫三营;

五校尉即东汉的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负责拱卫京师(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

骁骑、游击将军的情况比较特殊,“领营、功高者居之”。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曹爽的(司马懿为何会被曹爽压制)(2)

纵合来看,中军有三个位置最重要。

中领军、中护军、武卫将军。

先说中领军,中领军级别很高,地位与四平将军、四安将军、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相同,如同高级将军,可以开府,下设长史、司马。

曹操时由亲信将领史涣担任,曹丕一朝,先是曹休担任领军将军,其后由原虎豹骑督曹纯之子曹演继任,曹芳即位后,蒋济充此职。

武卫将军统领宿卫禁兵,属于禁军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一般来说非绝对信任的人,是不会任此要职的,曹爽之前就是就是担任的武卫将军。

曹爽十分清楚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他没有把这个权力给太和浮华党的追随者,而是给了三弟曹训(曹爽脑子可是清醒的很啊,政务权力可以分享给追随自己的士族,但是军权只能给曹家自己人)

中护军虽然没有军权,但是能量很大,负责“主武官选举”(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蒋济为护军时,有人传"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

如果不贪财,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权培养自己的力量(司马懿后来就是靠这个位置大翻盘的)

这个位置很关键!

蜀汉的赵云就曾担任中护军之职,曹爽上台后,没有急于拿下中领军,反而让夏侯玄接任中护军,就说明其重要性之大。

一番变动后,中军的权力分割如下:

司马懿是怎么打赢曹爽的(司马懿为何会被曹爽压制)(3)

别忘了司马懿和曹爽可是各统精兵三千人,这三千人可以推测都是中军的军队。

结合后来曹爽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很有可能司马懿当时掌握的就是这两营人马。

曹爽的动作其实很谨慎,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夺走司马懿、蒋济等老臣的军权,而是先拿走最核心的宫内禁军指挥权,武官人事推荐权,然后再等机会,完成对司马懿权力争夺战碾压的最关键一步!

面对咄咄逼人的曹爽,久经考验的司马懿有点扛不住了,241年五月,司马懿居然以63岁高龄主动申请去淮南讨伐吴国。

司马懿怎么想的咱们不知道了。

也许他想出镇地方,为自己、家族谋个安全。

也许他真的以丞相为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学习。

也许他想通过战争,来保障自己最后的一项权力“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不被曹爽找茬夺走。

只是司马懿这一走,洛阳再无人可以制衡曹爽,他很快就要收拢全部中军军权,成为军政第一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