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湍急的水流下,生长着被誉为“海底神树”的海柳,这些海柳被打捞上岸后,由平潭当地传统贝雕艺人雕刻成工艺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工艺品曾风靡海峡两岸,甚至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地。

  但由于海柳产量日渐减少、大批贝雕艺人改行,海柳雕技艺正濒临失传,如今平潭当地还在从事海柳雕刻的手工艺人只剩下施孝斌一个。

海南椰雕手工艺品(海岛工艺奇葩平潭海柳雕濒临失传)(1)

昨天的兴盛

  “海柳雕”曾大量出口

  据了解,早在清朝,平潭当地就出现了专门雕刻海柳的手工艺人。当时,岛上渔民出海归航时,总有一两根海柳枝丫卡在渔网上,由于海柳木性凉兼具过滤尼古丁之效,民间贝雕艺人就把这些海柳雕刻成烟嘴,一时间大为流行。

  作为平潭贝雕工艺的一个分支,“海柳雕”的辉煌时期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据原平潭贝雕厂的老员工回忆,由于平潭地理位置独特,周边海域出产的海柳品相好,色泽清亮,当时的平潭人常把“海柳雕”作为当地的贵重特产送给外地亲朋好友。贝雕厂也瞄准了这个市场,大批购入海柳,然后成批量加工成工艺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海南椰雕手工艺品(海岛工艺奇葩平潭海柳雕濒临失传)(2)

今天的没落

  “海柳雕”艺人只剩一 个

  上世纪80年代,平潭贝雕厂倒闭,厂里的工艺师大多转行,继续雕刻海柳的就更少了。与此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柳的产量也日渐减少,曾经辉煌的“海柳雕”日渐式微。就在“海柳雕”没落的时候,学习西洋油画的施孝斌出于个人喜好,开始涉足海柳雕刻。“那时候,我常去平潭附近的小岛上寻找海柳,皮肤晒得像渔民那么黑。”施孝斌不仅向原平潭贝雕厂老工艺师姚仁贵学习海柳雕技艺,还在传统海柳雕刻的基础上,吸收寿山石雕、牙雕等技术,融会贯通。

  20 年过去了,如今平潭当地还在从事海柳雕刻的手工艺人只剩下施孝斌一个。对此,有业内人士直言,海柳雕刻技艺复杂,且取材难,艺人自行购入海柳进行创作,一旦失手损失就是几万元,一般人不愿涉足这一领域,“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只知道红珊瑚、紫檀,很少了解海柳,导致‘海柳雕’市场缩小”。

海南椰雕手工艺品(海岛工艺奇葩平潭海柳雕濒临失传)(3)

明天的出路

  申请非遗传承古技艺

  为了让古老的“海柳雕”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施孝斌也下了不少工夫。

  “早先,海柳多是被制成烟嘴,我从寿山石雕上得到启发,尝试把海柳雕刻成各类摆件。”据了解,这几年,施孝斌的海柳雕刻工艺突飞猛进,2006年,他的“海柳雕”作品《女娲补天》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07年作品《达摩过江》在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展出并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民间艺术珍品展金奖。

  但施孝斌并没有因此满足,最让他担忧的是“海柳雕”后继无人。施孝斌说,平潭“海柳雕”具有十分鲜明的海岛文化特征,希望能代表平潭申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民间艺术,并投身于此,把“海柳雕”传承下去。

海南椰雕手工艺品(海岛工艺奇葩平潭海柳雕濒临失传)(4)

链接

  海柳,学名黑珊瑚,属于腔肠动物类,系珊瑚科的一种,其质地坚韧,水浸不腐,火焚难损,富有药用价值,但生长缓慢,是加工成烟嘴、烟斗等工艺品的珍贵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