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马太效应这个词是来自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一句话——你有,给你更多;你没有,把你原来的都拿走,当时觉得这个解释很有意思,马太效应来自《马太福音》,常被应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反映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后来随着对《遥远救世主》/《天道》的深入考究,学习到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当时立马就联想到了马太效应,二八法则,原来我们的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名著,西方有《圣经》,中方有《道德经》,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道德经十大权谋思维(马太效应与道德经中的人道)(1)

道德经中的天道与人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是减损有余的,增补不足的。人道就不是这样,而是减损不足的,增补有余的。

天道即自然规律,自然整体是保持一个平衡状态的,有阴就有阳,有盈就有亏。我们可以从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都有盛衰变化的角度去理解。

人道不同于天道,人道有阶级压迫,富人压榨穷人创造更多的利益,还有就是人的嫌贫爱富、媚上谄下的风气等原因让我们看到了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越没钱,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二八法则,马太效应。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百姓,只有得道的人才会这么做。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圣人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天下百姓,对百姓也没有任何要求,百姓生活好了他也不要功劳,圣人也不想百姓看到他的贤能。

遵循天道之人当为那些修道之士,常听到修道之人下山修行,历练,解决所遇到的不平衡,不和谐的事物。

道德经十大权谋思维(马太效应与道德经中的人道)(2)

天道与人道的对立统一在当今的体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体现的是天道的客观,公正性。人道有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天之道"可用国家整体意志来比喻,表现为削弱强的个体,补足其他弱势个体,两者正好是既对立又统一。马太效应只是提到消极的一面,而道德经中的天道就可以消除马太效应的不利影响,天道与人道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强者还是愈强,但弱者未必是愈弱,还可能是淘汰!努力才会被好运眷顾,马太效应对不思进取的人就是马汰,马上淘汰,时代向前发展,竞争与机会同在,多反思自己,投资自己,提升自己。

道德经十大权谋思维(马太效应与道德经中的人道)(3)

,